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个执法监督码背后的突围

时间:2025-07-25 08:19:00

执法人员入企前需扫行政执法监督码进行登记。

马田街道通过探索使用“执法监督码”等举措,不断优化辖区营商环境。

行政执法监督码正成为深圳破解“多头扰企”难题的关键钥匙。

在深圳率先试点的光明区马田街道,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交出亮眼成绩单:通过首创“统筹执法+扫码入企”模式,深度匹配辖区企业与28个执法部门的检查需求,打包形成“综合服务包”,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企业只需扫描小小的执法监督码,即可实现执法全程可溯、可评、可监督。

由此,辖区企业总体迎检频次大幅压降72.3%,伯尼实业等企业从平均3天迎检一次变为每月一次,整改标准争议当场解决率达100%。企业通过执法集中“入企日”,迎来了更多经营发展“宁静日”。

从“三天一检”到“一月一查”,从“多头执法”到“组团服务”,马田街道这场以二维码为抓手的执法改革,不仅重构了政企互动模式,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执法效能与企业获得感的“双提升”。

撰文:柳艳 陈子豪 受访者供图

用新思路

破解多头重复检查扰企问题

今年5月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发布会上两次提到了深圳,充分肯定了深圳在积极打造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探索柔性执法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这是一场剑指“不规范执法”“选择性执法”的刀刃向内改革。2024年,深圳市开始探索使用“执法监督码”,希望解决多头重复检查扰企问题。光明区率先申报全市试点,并选中马田街道作为区试点街道。

近年来,马田街道聚焦区“3+3+1”产业集群布局,深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智能传感器、现代时尚、高端医疗器械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坐拥123个工业园区、203万平方米产业用房,产业功能举足轻重,是光明区人口最密集、工业企业最多、情况最复杂的街道,面临着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形势复杂的挑战。

面对这一新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马田街道率先开展“统筹执法+扫码入企”工作,并创新升级形成二代版本——“统筹入企”,即统筹执法、巡查、服务等任意两者以上的入企事项,有效减少了重复入企行为,既提高了执法效率,也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用硬约束

为企业赢得更多“宁静日”

一进企业的门,执法人员就要掏出手机,扫行政执法监督码进行登记后,再开展安全生产等检查。小小的一个执法监督码,背后是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硬约束。

执法监督码系统分为企业端、行政执法端、执法监督端。通过二维码,搭建起企业、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监督主体之间的桥梁。利用“执法监督码”系统,可以实现涉企行政检查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从企业申领“执法监督码”到执法人员扫码入企、检查结果反馈、企业评价投诉等各个环节都可在系统中完成。

为了让这架“桥梁”畅通,还有大量的幕后工作要做。

马田街道充分借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成果,以15个企业格为单元,实现辖区企业的全面覆盖和精细化管理。结合上级涉企部门的入企计划,将街道层面执法巡查、服务等所有入企事项融在一起。并创新实行“入企日”和“宁静日”机制,为企业定制专属非繁忙时段的“入企日”。

入企前,企业格提前一天提醒企业。同时,企业可通过企业格,主动预约各部门提出需求,入企当天将送出相应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与入企计划”高度匹配、双向奔赴。

截至5月28日,马田街道已指导辖区2728家应检企业全部申领“执法监督码”,重点教导“执法监督码”系统的执法过程评分、执法结果查看等功能,辖区企业“执法监督码”覆盖率达100%。

用同频率

让企业跳出不适“旋转门”

“统筹执法+扫码入企”的深入推行,大幅降低了入企频次,拉高了企业满意度。

自2024年6月试点以来,马田街道深度统筹区、街道、社区三级入企部门,融合执法、巡查、服务等入企事项,将任意两项入企事项融入统筹行动,形成“统筹执法+扫码入企”2.0版本,共对593家次企业开展统筹执法,减少重复入企1548次,总体入企频次大幅压降72.3%。推行“扫码入企—检查—反馈—复查”标准化流程后,单次执法严格控制在1—2小时,较改革前效率提升40%。

以深圳市伯尼实业有限公司为例,企业有大型机器设备、危化品、危险废物、特种设备,平常需迎接合计16个部门的检查。现统筹所有入企检查部门,相较试点前平均每3个工作日检查一次的频率,现实现平均每月只需迎检一次。

马田街道辖区有家粉尘企业要安装粉尘收集系统。如果按照环保要求,粉尘收集系统要求安装在车间内,不能往外排。但如果从安全生产角度考虑,粉尘涉爆,不能安装在车间内,应安装车间外。经街道环保与安全两部门现场沟通协调,当场给予企业明确答复:可以安装在车间内,但要做到整体防爆并用实体墙分隔。

马田街道通过统筹执法,统一了各部门整改要求,确保了企业整改方案的可执行性。

当执法监督的“最后一公里”遇上数字时代的“最初一公里”,这个始发于马田的深圳样本,正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微观察

三重创新让政府

和市场更好“握手”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关系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建设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马田街道率先探索的“统筹执法+扫码入企”试点,正是对这种关系处理的一个良好示范,并从中体现出理念、机制、治理上的三重创新。

在理念创新上,变“多头执法”为“组团服务”。彻底摒弃传统“分头行动、各自为政”的入企模式,树立“统筹整合、服务优先”新理念,将执法、巡查、服务等任意两者以上的入企事项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服务到位”的工作模式,实现了从根源上减少扰企频次,实现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深刻转变。

在机制创新上,首创“执法三统一”标准,构建“政企双向预约”闭环。减少了执法随意性,树立了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双向预约”机制则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治理创新上,将“统筹执法+扫码入企”工作与马田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小分格”体系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充分发挥分格指导员、执法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作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