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镜头|画壁寻踪:法海寺与毗卢寺壁画的对话

时间:2025-07-04 08:20:00

6月28日,游客参观“壁上丹青——法海寺与毗卢寺壁画的对话”展览。 杜船摄

北京法海寺与石家庄毗卢寺,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同在北方,在艺术的世界里彼此呼应,共同向世人展现着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辉煌。

6月20日,“壁上丹青——法海寺与毗卢寺壁画的对话”展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法海寺附近的永济寺拉开帷幕。

法海寺壁画与毗卢寺壁画,用途和风格可谓大相径庭。法海寺壁画,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精心勾勒出庄严神圣的世界。每一条线、每一块色彩,仿佛在诉说着皇家的尊崇与威严,呈现出庄严肃穆。毗卢寺壁画,以质朴纯真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有民间朴素的平凡与真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百姓情感。

正是这种差异,在丹青流转之间,使得它们如同两面相互映照的镜子,以不同方式共同构筑起明代壁画艺术丰富多彩的双重镜像,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6月28日拍摄的法海寺外景。

法海寺壁画

宫廷技法下的天工神韵

法海寺是一座皇家寺院,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原名龙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正统四年到八年(1439年至1443年)间,改建成“法海禅寺”。这一工程的设计施工由宫廷“工部营缮所”直接负责。弘治十七年到正德元年(1504年至1506年)又经过修建。

现存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绘有70余位人物。

佛坛背屏满绘色彩明丽的祥云;东、西两壁绘大幅花卉,牡丹、月季、芭蕉、莲花相映成趣;上绘十方佛赴会图,如来、菩萨神态各异;背屏后绘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大士以及善财童子、最胜老人、侍从等,菩萨身相庄严、体态优美,老人儒雅虔诚,侍从仪容威肃。

北壁绘《帝释梵天图》。人物虽多,却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画中人物的神态、服饰、动作等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根线条都流畅自然,每一块色彩都鲜艳夺目。

这些壁画由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十五人绘制完成,属于典型的工笔重彩画,代表了明代宫廷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法海寺壁画继承宋元宫廷绘画技法,体现皇家的金碧辉煌。它采用严谨的构图,运用精湛的工笔技法和极为细腻的细节表现,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在用线上,以“铁线描”为主,以“兰叶描”和“钉头鼠尾描”为辅。同样是线描,表现天王、金刚线条多凝重有力,表现纱罗线条多飘飘欲飞。画师精心刻画,轻描细染,在方寸之间画出花纹,极尽物象之美,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宫廷艺术精益求精的写照。

因为有皇家的背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法海寺壁画的地仗层制作非常坚固,绘制壁画所选用颜料以顶级矿物颜料为主,辅以珍贵材料(部分颜料可能掺入珍珠粉)。大量使用沥粉贴金和描金技艺,可能选用了含金量高的金箔,使得壁画美丽华贵,历经数百年依然光彩闪耀,熠熠生辉。

5月拍摄的毗卢殿外景。 本组图片由郝建文提供

毗卢寺壁画

民间艺术里的人间万象

毗卢寺是民间寺院,位于石家庄市西北的上京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几十年间,费孝通、赵朴初、黄震、罗哲文、华君武、冯骥才、靳尚谊、何家英,以及路易·艾黎、马海德等众多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都曾到访此地。

毗卢寺始创于唐天宝年间(742年至756年),此后在宋、金、元、明、清各朝代皆有重修,现存的释迦殿和毗卢殿为明代留存遗迹。壁画分布于释迦殿与毗卢殿。

释迦殿壁画,面积约83平方米。壁画绘于明正德十二年到嘉靖十四年间(1517年至1535年),后在明万历、清乾隆及道光年间分别重绘、补绘。

最为精彩的壁画在毗卢殿,所绘内容为水陆道场,面积约122平方米。壁画共120余组,囊括佛道儒三教人物500余身,每组皆配有榜题,明示所绘内容,整个画面场面壮观,气势磅礴。

毗卢殿壁画面积接近法海寺大雄宝殿壁画面积的一半,所绘人物数量却是其6.5倍。北壁上绘有玉皇大帝等;东壁与西壁主要绘南极长生大帝、北极紫微大帝等;南壁主要绘往古帝王文武官僚众以及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等。

毗卢寺壁画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壁画内容丰富,场面宏大。从整体布局看,主次分明,人物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人物间的呼应等都经过精心设计。

画师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高超的绘画技艺,运笔精妙,依据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特点,用灵动多变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勾勒物象之形神。笔笔相生,气韵生动。线条节奏明快,韵律悠扬,兼具写意之韵,令人物鲜活如生,似有清风拂壁,足见绘画技艺已臻化境。

从西壁上层“主山主树主水主花”这一组画的主水之神来看,画师在线条的勾勒上有新的创造。主水之神披肩褶皱处那近似平行的短线似在表现阴影,与现在用排线来表现光影的手法高度相似,仿若出自当代人之手。

整堂壁画里,最令我动容的,当数南壁的“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生动地展现了世俗生活场景,盲人、泥瓦匠、货郎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记得小时候,我曾在街上见到拄着木棍、摸索前行的盲人占卜者。壁画里的盲人,画师仅仅于其眼部,以浓重的焦墨狠狠点下一笔,那盲人的形象便活灵活现,仿若真实站在眼前一般。还有那身体壮实、手持抹子与瓦刀的泥瓦匠,以及身形消瘦、手举拨浪鼓、肩挑百货、正大声吆喝的货郎,刻画得都很生动。

在用色方面,毗卢寺壁画以常见的矿物颜料为主体,植物颜料作为辅助。晕染和平涂两种技法巧妙融合,使得色彩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在描绘人物面部、手部等肌肤部位时,画师多用赭色进行细致的复勾,这一处理使得色彩搭配呈现出一种典雅和谐之美。

在平涂过程中,有的人物服饰的刻画,画师并未完全拘泥于沿着轮廓内侧一丝不差地涂色,而是让部分颜色边缘与内轮廓线保留一定的距离。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赋予了画面灵动的气息。尤其当观者站在合适的距离观看时,线条与颜色之间,仿佛经过亮色复勾,瞬间提亮画面,让整个作品格外提神,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

人物的头盔、铠甲等金属部位还运用了“沥粉贴金”工艺,服饰上的花纹则采用描金手法。沥粉线条刚劲挺拔、粗细适宜,与墨线完美融合。在光线照耀下沥粉贴金和描金处闪闪发光,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得到了完美呈现。

气氛渲染方面,画师亦有出色表现。以南壁西侧的“兽咬虫伤”与“身促盗路”这两幅画面为例,它们恰好位于窗户下方。画师别出心裁,借助一片云,巧妙地使窗户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奇妙效果。如此一来,窗外的古柏及其他树木,自然而然地成了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毗卢寺壁画既承唐宋传统,又融入了元明新意,尽显民间艺术的朴拙生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壁画的绘制时间是明弘治八年到嘉靖十四年(1495年至1535年),重修碑文中明确记载着画匠王淮、张保、何安、宋太四人的名字。

文脉不断,遗产长存。每当我凝视这些画面,不仅能与画中那些人和故事产生强烈共情,而且时常对这些民间画匠产生心灵的牵绊。

他们来自何方?师承何人?多大年龄?又去了何处?

这些恐怕再也无法追寻到答案,但是又似乎无需什么答案。他们默默地留下了这些精美杰作,而我们今天有幸直面作品,并能以各种方式保存下去、呈现出来。

永济寺展厅

多元展示呈现深度对话

踏入永济寺,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灰瓦,在阳光的轻抚下,散发着古朴的韵味,整个寺院弥漫着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气息。

此次展览在永济寺举行。这座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古老庙宇,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深深印记,静静地坐落于法海寺东侧约200米之处。如今看到的明代风格建筑,是2013年之后精心复建的。

永济寺,如同一座桥。伴随着展览的帷幕拉开,其以文博空间的崭新姿态,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搭建起一座沟通法海寺与毗卢寺的文化桥梁。

走进大雄宝殿,一幅令人惊叹的场景展现在眼前——毗卢殿壁画的高清专业打印图像映入眼帘。刹那间,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就置身于毗卢寺的毗卢殿内。

为了呈现一场独具匠心的文化盛宴,本次展览紧密结合永济寺的建筑形制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展区主要依托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别展示毗卢寺的历史发展脉络、毗卢寺壁画卓越的艺术成就,以及毗卢寺壁画在传承过程中的演进与延续等内容。

四个配殿中,有三个配殿通过简洁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分别对时代相近的曲阳北岳庙、正定隆兴寺以及蔚县故城寺壁画进行介绍。此举旨在帮助人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河北壁画艺术,领略其丰富多样的魅力。另一个配殿则别出心裁地设置为临摹体验坊,参观者可在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下,当场即兴体验古代壁画的临摹过程,亲身感受传统壁画艺术的独特韵味。

主要展品是毗卢殿壁画原大图像。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毗卢寺壁画,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其中,石家庄市毗卢寺博物院专门邀请国内最权威的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开展数字化工程,对壁画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信息摄影采集后,拼接复原出壁画的全景图像。此次所展出的图像采用高清扫描技术扫描并经专业打印,清晰度甚至超越了在毗卢寺现场观看的效果,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细节,都能清晰呈现在观众眼前。

此外,参观者还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和高科技展示手段,直观深入地了解壁画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譬如,通过播放视频宣传介绍毗卢寺,通过投影展示毗卢遮那佛,营造出逼真的场景氛围……

展览还展示了28幅摹本,其中包含2幅壁画线描稿,以及4幅展示壁画勾线、着色和贴金绘制过程的作品。在介绍毗卢寺壁画艺术成就的部分,则以列表对比的形式,向观众呈现毗卢寺壁画与法海寺壁画的主要差异,以及摩利支天菩萨这一形象在两座寺庙壁画中的不同之处。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壁画讲座,帮助观众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京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焕新、人与文化遗产深度互动,到古老文化遗产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壁画这种独特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可及可感。

传承与发展

为壁画艺术注入活力与动力

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之旅,是京冀联手奉献的一场文化盛宴。

展览所在的石景山区模式口,曾是驼铃声声的京西古道。如今漫步其间,不仅能沉浸式感受法海寺、承恩寺等多家博物馆的历史文脉,也能探访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等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创新场景,更能体会到潮流美食、时尚文创与城市烟火的自然融合。

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凝视这些精美壁画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能够与古代画师们进行一场跨越历史长河的心灵对话,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艺术那份坚定不移的执着与炽热深沉的热爱。

法海寺壁画以“光彩炳耀”的皇家巅峰技法勾勒天工神韵,毗卢寺壁画以宏阔叙事展现人间万象。二者历经岁月洗礼,跨越时空限制,向世人展现明代壁画高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深层智慧。

文脉连绵,弦歌不辍。此次展览,不仅促进了京冀两地文物保护成果的共享,更为壁画艺术这一古老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强劲动力,是对辉煌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许,衷心期待传统壁画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郝建文)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