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法律与艺术碰撞后的张力体现

法律与艺术碰撞后的张力体现
——《以法之名》的艺术真实
盛夏之时,荧屏刮起一场特别的“风暴”——由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出品,张译、李光洁、蒋欣等领衔主演的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火热开播,收视率一路飙升,引起广泛关注。该剧以一起涉黑案的办理为切口,讲述了海东省检察机关在省委政法委领导下,高质效侦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社会发展的故事。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法治题材影视剧而言,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来源于法治实践的真实,却又是对生活真实和法治实践真实的超越与提升。法律与艺术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张力?《以法之名》以艺术真实向观众交出三个维度的答案。
选材维度
直击社会痛点的艺术真实
公平正义,字字千钧。自古以来,公平正义就是老百姓的朴素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里的重要元素。诚如电影《第二十条》的导演张艺谋所说:“中国人骨子里充满了爱和温暖,有天然的古道热肠。正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让每个中国人本性就有讲求公平公正的朴素认知。”
对于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而言,司法腐败无疑是一颗毒瘤。《以法之名》首度将镜头聚焦于惩治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检察侦查工作领域,填补了法治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空白。这样的题材选择,本身就是基于法治实践、回应群众关切的求真务实态度,从选材维度体现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体现影视创作选题立意的艺术真实。该剧以现实主义笔触,直击司法腐败这一社会“痛点”,围绕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热切期盼展开叙事,以精心编织的叙事结构、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生动展现司法机关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清除害群之马,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法治担当。作品以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检察侦查职能和真实的检察侦查办案为基础,展现了检察机关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在政法各单位的支持协作下,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稳慎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全力捍卫司法公正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检察侦查工作虽担负着惩治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使命,但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却是一项相对陌生,很“内部”的一项工作。《以法之名》以此为题材,就是在保持法律严肃性的同时,基于社会视角,去除司法神秘感,更好关注社会、面向社会,把社会大众作为法治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该剧的播出,恰逢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的重要节点,将有助于更鲜活地、生动地向社会各界介绍检察侦查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这无疑是一个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检察故事的重要契机,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和抒写火热法治实践的一次生动实践。
案例维度
多个真实案件融合后的艺术真实
《以法之名》之所以广受关注,就是因为它以艺术的真实将真实发生过的案件融入其中,但它又绝不是简单地将某一个具体案件搬进荧屏中,而是将多个案件的相关情况艺术地融入剧中,让观众感觉似曾相识,但又不会完全对号入座。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办案情况,给剧中的艺术真实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但是,如何将众多的案件融入一部剧中集中体现,难度很大——真实展现的哪些部分是最有效的?要用什么风格的影像表现真实?呈现的真实是不是观众认知中可接受的真实?最终,我们看到这部剧给观众呈现的是——把案件拆散用碎片的细节放入剧中的故事主线,不是以纪录片式的表达,也不是过度戏剧化的描述罪案,这种“合理的真实性”正是对艺术真实的最好诠释——不纠结一些具体的“生活真实”,而是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也就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以最小的细节创造出最令人相信的艺术真实。
比如,检察官王春祥临近退休前的那股倔劲,以及嫌疑人在墓碑前跪拜的小动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这些和案子相关的细节的真实。甚至于,当省检察院到市检察院的指导组接到当地党委政法委领导到食堂吃顿饭的邀约,是否赴约的那种犹豫和小心翼翼的回复,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当然,笔者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办案细节和程序方面,有观众发出一些质疑。但也应看到,艺术毕竟不同于办案本身,不必以严丝合缝的程序去苛求影视剧创作完全对应,而应该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在基本反映法律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真实即可。
正如导演傅东育所言:“我们走访了100多名检察官,但创作终究是艺术加工。”或许,这部剧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用“争议”引发对司法公正的深度思考。
命运维度
基于人性立场
展现追求公平正义的艺术真实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回应这一期待,就需要司法人员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一个司法案件对于当事人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样的问题,同样需要影视创作人员基于人民立场、人性立场去思考。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几年前,一位一线办案检察官的办案体悟,如今已成为众多司法人员的共识。
在《以法之名》中,这样的主题,也得到深刻的体现。
以影片中的万海案、张文菁案、乔振兴案三个案子为例,哪个案子不是当事人的人生?
在万海案中,万海本是一位企业家,他被诬陷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身上莫名其妙地被安上了万家灯火娱乐城伤害案主谋等罪状,被以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等罪名批捕。他选择认罪,也是因为儿子万潮被人要挟,为了保护儿子才被迫妥协。他涉黑被抓后,企业没有了,父子也不能相见。儿子因为想替他出气被真正的黑恶势力打成重伤……直到后来,检察机关重查此案,才还了万海公道。
在张文菁案中,张文菁本是一位有着法律理想的律师,一心想通过法律途径追求公平正义,却被诬陷为黑恶犯罪组织的重要成员。经过指导组的仔细调查甄别,张文菁案被撤回起诉,她重获自由。
在乔振兴案中,乔振兴被黑恶势力所害,却被伪造成因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畏罪自杀的情况。妻子、女儿不但要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因“贪官”家属的身份遭到嘲笑和鄙视。直到万海案的真相大白,乔振兴的冤屈才被洗刷。
不难看出,这些案件中,每个当事人的人生轨迹都被改变了。这时候,是否能在司法办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办案,办的是别人的人生”,这一问题在剧中人的遭遇中具象化了——一个案件既可以毁掉一个家庭,毁掉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帮助一个家庭、一个人向阳生长。
也正因为如此,该剧以艺术的真实,从人性立场展现了案件对当事人人生的影响之后,又着力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信念坚定的法治工作者群像,他们面对压力不退缩,面对诱惑不动摇,以对法律的忠诚,在办案中守护着正义的天平。而具体到承担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则呈现了洪亮、郑雅萍对每一条线索的执着求证、对每一个程序的严谨恪守、对每一项合法权利的充分保障之中,艺术化地彰显只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案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守住公平正义的防线,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检察日报·绿海专题 作者:雁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