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江雕塑百年的关键节点,发生了哪些大事?看看这个浙美新展

时间:2025-07-06 09:0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邹萍

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厅里,有一个黄色的“土坡”,凑近一看,“土坡”上密密麻麻,全都是人。

站在C位的是李大钊,只见他戴着圆边眼镜,目光炯炯,注视着前方。

“土坡”上的很多形象,大家都很熟悉,也曾见过,比如“坡顶”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筑路工人、医务工作者、地质科考队员、石油工人……有心人认出来了:“这不就是大型主题性雕塑《攻坚》的缩小版吗?”

从“西学东建”“烽火艺程”“东方雕塑”“火红岁月”“雕塑新时代”5个篇章入手,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杨奇瑞所创作的雕塑作品《中国百年雕塑》串联起了中国雕塑百年的风骨、担当与信仰。

杨奇瑞 百年雕塑 400×152.7×134.6cm 玻璃钢 2024年

“整件作品的造型意象,以密集柱状玄武岩自然奇观为托体象征。这种自然地质现象在世界、在中国、在浙江皆存在,这大地馈赠的纪念碑,象征着中国雕塑百年来砥砺前行、坚韧不拔的艺术精神。每一块玄武岩,皆是一段故事、一位前辈、一座精神灯塔。”杨奇瑞说。

7月1日,“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泥火丰碑」「塑境经纬」「凿宇工坊」及室外展区四个板块,通过90位艺术家的177件/组雕塑作品,向艺术界和公众,呈现浙江现代雕塑历史的血脉、现代雕塑教育的文脉,以及雕塑者和塑造对象的所有脉动,共同铸炼起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的浙江雕塑精神。

“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展览海报

在杨奇瑞看来,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座丰碑,是浙江百年雕塑与中国雕塑百年同频共振、互为印证、相互激励的历史缩影。“今天的浙江雕塑,早已不再只是地域的艺术现象,而是百年中国雕塑精神谱系中的重要脉络。她以独特的艺术气质、鲜明的学术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见证、书写并参与了中国雕塑现代化进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

中国第一间雕塑教室,由此起航

“刘先生毕生为雕塑事业的开创奋斗了一生,迎来了今天雕塑事业的辉煌。值此刘先生大寿之际,我们浙江全体雕塑界同仁敬贺刘开渠先生寿比南山。”

展厅里有一封浙江省雕塑协会的信,1993年,在刘开渠90寿庆上,浙江省雕塑家协会写信为他庆贺。

往前再翻60年,1933年,30岁的刘开渠应聘担任国立艺术院的雕塑系教师。当时他到上海探望蔡元培与鲁迅,鲁迅对他说:“做菩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做人像了。”

彼时的国立艺术院已经设立了中国第一间雕塑教室,教学模式参照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现代雕塑高等教育亦由此开始。

经过多年构思,在1945年,刘开渠完成了大型高浮雕作品《农工之家》,这也是中国现代雕塑第一次出现工农形象。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美术工作组成立,刘开渠任组长。参加纪念碑浮雕创作的雕塑家包括王临乙、曾竹韶、傅天仇、萧传玖、王丙召等人,大部分是国立艺术院的雕塑系教师,他们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雕塑第一代的开创者。其中,刘开渠主创浮雕《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萧传玖主创浮雕《南昌起义》。

展厅现场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性雕塑、毛主席纪念堂雕塑、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型浮雕……这些大型浮雕背后,都能看到浙江雕塑家的身影,穿梭于展厅之中,观众可以通过一件件雕塑去寻找曾经的历史脉络。

1992年,“第一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在杭州举行,全国58位雕塑家64件作品参展,这是中国第一次由青年雕塑家和批评家策划的大型雕塑专项学术活动,是当代雕塑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展厅现场

回顾浙江百年雕塑历史,中国美院院长余旭红无不感慨:“从新世纪前后相继举办的‘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及去年所举办的‘塑者颀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展’‘塑造东方:雕塑艺术邀请展’等展览充分展现了浙江雕塑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和蓬勃活力。回顾国美雕塑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双轮驱动,西方经典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两个传统’的融合,谱写着‘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雕塑,还有什么新尝试?

进入新时期,浙江雕塑艺术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锐意创新的胆魄。

以杨奇瑞、曾成钢、龙翔、韦天瑜、李秀勤、于小平以及张克端、王强等为代表一批雕塑家们,不断拓展雕塑的边界,在材料实验、观念表达与空间介入等领域进行着引人瞩目的先锋探索。

从硬质的传统雕塑到软质的壁挂雕塑,再到影像雕塑、观念雕塑……2015年,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以“大雕塑”为学术思想,以“空间表现中的科技语言”和“纤维艺术的思想与突破”为重点研究方向,将雕塑、公共艺术、纤维艺术融通为现在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完成了从雕塑的造型美学到空间诗学的拓展。

展厅现场

施慧 本草纲目

在杨奇瑞看来:“今天的现实主义雕塑,早已超越了传统的造型程式与题材范畴,既坚守写实主义、具象雕塑的核心方法体系,又不断融合现代主义、当代主义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段。现实主义不等于保守,而是与时代对话、与现实共鸣、与人民相连、与科技并进的艺术追求。雕塑艺术不仅在展厅中,更应在城市、乡村、公共空间中,与生活交融,与世界对话。”

在《中国百年雕塑》旁,正播放着由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所创作的作品“牧光计划·人类乌托邦”系列的影像纪录片。

郑靖 牧光计划·人类乌托邦系列

“牧光计划”是由郑靖发起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计划,以光为媒介、以游牧为方式,在全球不同人文自然空间进行实时艺术创作。今年2月,在保加利亚冰峰纪念碑上,在保加利亚音乐家的演奏声中,郑靖通过光影与音乐的结合,为观众在冰雪世界中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乌托邦。

“雕塑不仅仅是雕和塑这样传统的语言,当我们把雕塑放到空间中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各类媒介手段去拓展雕塑的边界?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我希望通过实践来展现我对雕塑的认识、研究,展现雕塑与时代的关系,以及雕塑在未来还可以有什么样新的尝试?”郑靖说。

展厅之外,天地之间

作为浙江美术馆“百年传承系列”的重要篇章,继“浙江水彩画百年”“浙江版画百年”“浙江油画百年”等展览后,“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系统梳理了浙江美术百年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在弘扬艺术传统、激活文化基因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年其实是一个虚指,我们从现代绘画的起点展开,目的是为了从学术上梳理浙江现代美术体系的整体脉络。”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说。

从策划到落地,和其他“百年传承系列”展览以作品为主不同,“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主要展现浙江百年雕塑的关键节点以及作品背后的内容。由于很多雕塑作品已经永久落地各个公共区域,展览呈现更多的是作品的小稿和手稿,在应金飞看来:“这恰恰能让观众理解作品前期未知的部分,给观众拓展了解作品的通道。”

许江 葵颂二十盘

除了室内展厅,许江的《葵颂二十盘之九:深巢》、班陵生的《林风眠坐像》、李秀勤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知名雕塑作品坐落于美术馆的室外,供观众欣赏、打卡。

自6月浙江美术馆改造回归后,在硬件设施、展陈环境、服务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不少观众发现,更新后的浙江美术馆,让艺术走出了展厅,融入西湖的烟火气。

应金飞坦言,这次雕塑百年展其实也是浙江美术馆对美术馆边界的又一次探索:“比如这些雕塑作品,展现在了美术馆的公共区域及外面的公共绿地上,这也是我们对公共文化平台边界的一次拓展。在浙江美术馆改造时,我们考虑了很久,在观念上、思想上做了很大调整。除了展览的形式外,我们还调整了自己的宣传思维,比如开馆的第一条微信是我做的,我还用了自己的表情包,想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更拉近。只有与公众产生互动联系,才能更有效地传播各类艺术的信息。”

“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展览海报

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日——8月3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

展品展示

刘开渠 蔡元培头像

王临乙 五卅运动局部·大背头男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萧传玖 紫红石雕妇女头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程曼叔 叶庆文 许叔阳 志愿军像

程曼叔 少女头像

解放一江山岛纪念碑(海军-沈⽂强、王殿⾂、李祖铭;陆军-李唐寿、卢荣辉、伍时伟;空军-⻩⽴炤、严孟雄、⽑承德)

王卓予 贺龙像

沈文强 孺子牛

潘锡柔 黄宾虹像

汤守仁 林多娜

杨奇瑞 仇娃参军

曾成钢 鉴湖三杰

龙翔 古田会议

张克端 冬季草原

刘杰勇 站立的人

李秀勤 老村长

韦天瑜 创世纪

许江 葵颂二十盘

施慧 本草纲目

班陵生 鞠躬尽瘁

余晨星 粟裕

钱云可 鲁迅像

郑靖 牧光计划·人类乌托邦系列

帅爸爸

攻坚

(图片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