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 |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重庆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三年行动
近日,全市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举行,并同步印发了《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几年间,长江生态得到怎样的修复,下一步如何大力推进全链条保护?我们首先来关注《方案》中的亮点。

七大重点26项任务!
包括退捕渔民就业、珍稀鱼类拯救等
《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持续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持续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持续强化执法监管、持续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社会共治等七大重点26项工作。

《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进一步稳固,实现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100%,需救助退捕渔民纳入帮扶体系率100%;禁捕水域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5%,督办案件侦破率100%;水生生物资源进一步保护,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58。到2027年底,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保持在100%,需救助退捕渔民纳入帮扶体系率100%;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9%,督办案件侦破率保持100%;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63,提升一个档次。


可以用“生态+”来评价这份行动方案,截至今年2月,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增幅超一倍;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并且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连续提升两个等级,直接印证鱼类多样性恢复。

那么“生态+”,又“加”上了什么?首先,“+民生”,行动方案中明确,要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渔民100%就业,需救助渔民100%纳入帮扶体系,并且它的“含金量”在于不是“阶段性覆盖”,更是升级为“动态可持续保障”——通过“帮扶明白卡+信息台账”,按月追踪渔民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变化及社保数据,并且用公益性岗位100%托底退捕渔民家庭。

除了“生态+民生”,还有一项突出亮点,“生态+智慧监管”,川渝共享视频监控与执法数据,共建交界水域AI系统,以及运用长江禁渔智慧监管平台、水生物种AI识别等等大数据、AI技术,来编织智慧天网,执法能力实现迭代升级。

守护一江清水,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如何做到?我们一起去探寻长江鱼“家族复兴”的生态密码。
探寻长江鱼的水下“月子中心
每年的二月到四月,是长江上游鱼类集中产卵和繁殖的重要时节,鱼类自然产卵原本会选择在浅滩的岩石上,但鱼卵粘附性和成活率不够理想。如今,这样的人工鱼巢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模拟天然产床,让鱼儿们在这安心生娃,其实最初是渔民们用来吸引鱼儿来此繁殖,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的手段。但现在,渔民变护渔员,人工鱼巢也成为了保护长江鱼类资源的良方。光是鼎锅浩这一个水域,去年就成功孵化了约17万尾鱼宝宝!


长江十年禁渔,不是单纯的禁捕,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生态系统的完整重建上,一方面将退捕渔民安置置于政策核心,夯实可持续禁渔的社会根基,因为生态政策的生命力,常常取决于如何更好地将人的发展纳入到系统的设计;另一方面,在生态修复上,重庆抓住“三大关键”,摸索“增殖-修复-监测”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

“增殖”,不是简单地向江投放多少鱼苗,而是按鱼苗种类、体长等等指标进行科学筛选,有针对性修复长江鱼类群落结构,并采用体外标志、内藏可视标志两种标记方法,按5%的标记率对苗种进行标记,以便长期追踪和存活率的有效评估。

“修复”,通过礁石综合利用、抛投人工鱼礁、鱼巢砖等方式,打造广阳坝、大箭滩、洛碛、中堆、老虎梁五个关键区域,修复鱼类栖息地超过143万平方米,并且通过生态调度,打通鱼类洄游的阻隔点,为鱼类留出产卵通道。


长江鱼有了“急诊医院”
如何救助长江珍稀鱼类,我们再一起去看看鱼儿的“急诊医院”。长江鱼的“急诊医院”,就在长江上,这里有救治池、康复池,还有观察池,可以说各种分区应有尽有。


在这艘船的甲板下还设置了一个野化池。它里面的水和长江的水是相连通的,不仅可以帮助鱼快速地适应长江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为它提供养分。

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姚维志教授看来,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成效应该说是十分显著的,鱼类资源量明显增长、珍稀濒危鱼类出现频次明显升高,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结构明显改善。

今后的工作,第一个是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对于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来说,在全面禁渔的背景下,产卵场和洄游通道的破坏往往是主要的致危因素,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是加强珍稀濒危鱼类物种保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实现大规模的增殖放流。第三要加强对水域开发利用的规范管理。统筹处理好各项开发建设活动与水生生物保护的关系,尽可能地限制并努力降低各种开发建设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不利影响。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离不开完善的制度设计,离不开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和广泛的全民参与,我们需要大力推进全链条保护行动,让长江再现“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胜景,保护母亲河,为子孙后代留住长江的生机与活力。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傅了 袁媛 李波 雷羽 李艺 李嘉博 报道)
来源: 重庆广电-第1眼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