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筑牢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法治屏障
8月22日,记者从2025年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强法治保障,铜仁市构建了三个层面的法规体系。

发布会现场。
为梵净山量身定制的专门法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梵净山的保护范围,将其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明确规定各区域禁止和限制活动。比如在一级保护区域内,禁止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防止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在二级保护区内,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科研教学、观光旅游和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居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外,禁止开发任何破坏资源或者景观、污染环境的项目。《条例》还就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梵净山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梵净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对植物、动物、大气、水体等实施动态监测,会同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告梵净山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并设立保护标志。严格保护黔金丝猴、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禁止非法猎捕、买卖、食用野生保护动物及其制品。《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的出台实施,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针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专项规定。2024年8月,发布《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重点野生动植物司法保护令》,针对梵净山分布的十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黔金丝猴、穿山甲、大灵猫等,禁止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破坏其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违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出台《关于建立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野生动物救助保护执法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铜仁市碳汇司法实践协作机制意见(试行)》,创新引入碳汇补偿机制于林业保护案件,推动森林资源价值转化,为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更加高效、全面、有力的执法司法保障。
针对部门协同、责任落实的规定。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十条措施》,成为推动梵净山保护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抓手。印发《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管理权责交叉事项细化清单》《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细化区县和部门职责,压实主管、属地、监督、企业责任。铜仁市、江口县、松桃县、印江县两级检察机关和梵净山管理局联合签订《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协作备忘录》,助推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协作工作提质增效,形成“法护梵净”的强大合力。
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执法效能提升。建立梵净山执法司法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公安、检察、林业等12个部门开展专项巡查37次,2024年以来围绕梵净山世界遗产地及周边区域共办理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类案件250件254人,追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1300万元,修复矿山14座,修复林地120余亩。
司法协作升级。在江口县设立全国首个跨区域“梵净山环保法庭”(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集中管辖环资案件271件;成立“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统筹三县检察力量共办理环资保护案件250件,江口县检察院“梵天净土·生态卫士”公益诉讼检察文化品牌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事例。联合公检法、管理局签署《执法司法衔接机制》等6项协作文件,实现执行司法部门线索互移、案件联办(2024年移送线索量增长35%)。
修复模式创新。检察、法院、公安等共同探索创新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探索构建“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模式,办理环资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案件103件,督促修复林地3200亩、督促修复矿山21座、追偿生态损失2100万元、增殖放流鱼苗50万尾。探索办理碳汇补偿案件14件,认购碳汇70余万元(碳减排量10000余吨)。
全民共治深化。组建 “梵净山党建联盟”(跨3县10乡镇69村),带动千名党员参与巡山护林,协调解决保护难题48项,2024年阻止盗伐盗猎23起,火灾扑灭率100%。创新 “生态积分制” ,惠及8000余人,违法线索举报量增长40%。建立了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司法实践教育基地”“抹茶资源司法保护基地”,建立了“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司法协同保护中心”及“警示教育基地”,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普法资源,接待参观学习、研学旅行、警示教育等6万余人次。《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知晓率超85%,游客违规行为减少30%,盗采盗伐等案件下降20%,法治氛围日益浓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阙成岱
一审 吴采丽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