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传统菜市场打“新牌” 重庆城市“菜篮子”提档升级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邱小雅
前不久,重庆出台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明确要提档升级城区菜市场,开展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打造20个“标准化菜市场”。
尽管过去几年,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花样层出不穷,对传统菜市场造成不小冲击。但在重庆,已有菜市场悄悄转换“打开方式”——有的引入新业态,实现“跨界融合”;有的因地制宜,在防空洞里打造“市井烟火”。
城市中的“菜篮子”如何求新求变?连日来,记者探访了重庆多家菜市场。
业态创新
从单一菜市到复合空间
4月9日下午1点,九龙坡民主村综合市场,60岁的彭淑琼正在她的手工饺子摊前揉面,隔壁马来西亚风味的肉脯店飘来阵阵香气,不远处,几个年轻人坐在日料店享用刺身拼盘。

九龙坡民主村综合市场入口处有日料、米线等多种业态。记者 邱小雅 摄
这样的场景,放在两年前,彭淑琼根本无法想象。
民主村综合市场的前身是谢家湾骏腾菜市场,2008年开业,曾是周边居民买菜的主要去处。随着超市、生鲜电商兴起,菜市场的客流逐年下滑。

民主村综合市场前身。受访者供图
转机发生在2022年,民主村片区启动城市更新,骏腾菜市场被纳入改造范围。但菜市场怎么升级,却成了一道难题。
骏腾菜市场地理位置特殊,周边两公里内就有两家大型超市,生鲜电商的配送点更是随处可见。两面夹击之下,客流本就严重下滑,若菜市场依旧只靠卖菜,很难继续生存。
经过反复调研,民主村综合市场负责人吴德明发现,虽然传统菜市场的业态日渐式微,但一批既能满足日常买菜需求,又能提供特色消费体验的复合菜市场在上海、杭州等地兴起,并且活得不错。
“管理团队决定打破传统菜市场的单一模式,在重新规划动线、翻新摊位的同时,特意预留出60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引入新业态。”吴德明介绍,经过半年升级改造,2023年初民主村综合市场开始对外招商,向新兴业态抛出“橄榄枝”。
丁顺均第一次走进民主村综合市场,便决定在此处开一家日料店,“在日本,很多烧鸟店开在菜市场、海鲜店开在海鲜市场,那精致料理和市井烟火能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2023年5月,民主村综合市场开市,日料店同期开业。“开业首月,几乎每天都在排队,周末节假日期间每天要排七八十桌。”丁顺均告诉记者,日料店生意远超预期。
令人惊喜的是,新业态并未挤走老顾客,反而形成良性循环。日料店的厨师每天到菜摊采购新鲜食材,手工饺子摊前既有老主顾,也多了年轻面孔。
“现在顾客群体更丰富了,既有中老年人来买菜,也有年轻人来打卡消费。”吴德明告诉记者,这两年陆续还有烤肉、面包等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农贸市场业态涌入菜市场,注入了生机。

民主村综合市场摊位焕然一新。记者 邱小雅 摄
民主村综合市场的成功并非孤例。
近年来,重庆多个传统菜市场尝试业态创新,如观音桥银鑫楼菜市场引入烤肉、脱口秀表演;石灰市菜市场曾增设鲜花烘焙店和时尚餐饮店……这些探索让原本功能单一的菜市场焕发出了新活力。
模式创新
防空洞里打造市井烟火
放眼全国,菜市场业态创新很多,但把菜市场开在防空洞里面,重庆算得上首创。
4月5日早上8点,位于红土地轨道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准时开市。短短5分钟内,防空洞里就挤满了人,现场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从去年5月开市至今,每周六、周天始终人气不减。71岁的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菜农樊登全,每个月都有两个周末到此处卖菜,“在这里卖菜是销得最快、最卖得起价的,去年我种了3亩蔬菜和水果,收入了3万多元。”

位于红土地轨道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大量市民前来选购蔬菜。重庆日报资料图
像樊登全一样,依靠防空洞背篓菜市场进一步打开蔬菜销路的菜农不在少数。
“与传统菜市场相比,防空洞菜市具有天然优势。”相关负责人介绍,冬暖夏凉的环境让买卖双方都舒适,还能避免日晒雨淋。更重要的是,防空洞本身就具有网红特质,能吸引全国游客。

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人气爆棚。重庆日报资料图
重庆的“洞子菜市”探索还不止于此。
早在2021年,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和平山社区的大河沟菜市场因拆旧建新,临时搬迁至映山红公交站附近的一条废弃铁路隧道。这条隧道建于20世纪60年代,曾是重庆特钢厂的运输专线。
当年,街道在征求居民意见后,投入数万元进行改造,包括搭建摊位、安装照明、制作标识,并安排专人保洁,最终打造出一个便民利民的“洞子菜市”,服务了周边4000多户居民。
“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这种菜市场创新商业空间提供了天然土壤。”在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看来,“洞子菜市”不仅解决了菜农的销售难题,也为市民提供了便利,更让原本闲置的空间焕发新生,成为兼具市井烟火气与时尚体验的新消费场景。
抓住流量
成为天然入口
在重庆,还有一批菜市场自带天然流量。
4月9日上午10点,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二楼,上海游客张菁和朋友正拿着单反相机拍照。“这座筒子楼菜市场在网络上很火,今天专门过来打卡。“张菁感叹,不愧是8D重庆,连菜市场都像迷宫。
2010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设步伐加快。大阳沟农贸市场低端粗放型的交易与周边高端业态定位的悬殊日渐拉大,加上附近家乐福、新世纪、重百等超市日益兴旺,导致市场生意日渐冷落。
同年,大阳沟菜市场整体搬迁至学田湾正街37号,与原学田湾市场合并,也就是如今的“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
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搬迁不仅没有让老顾客流失,反而让这个旧市场焕发了新生。
“我们利用筒子楼独特的螺旋结构进行功能分区,没想到成了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学田湾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现代化改造的2万平方米市场,一层主营肉类水产,二层经营粮油蔬菜,三层则是干副食和调味品,清晰的布局既方便居民采购,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33岁的李旭华和妈妈在市场做蔬菜生意,甚至见过导游带着整个旅游团来逛菜市场。“这里离三峡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都近,旅游的人特别多。”李旭华说,自家的蔬菜摊这些年还新增了火锅底料、麻花等重庆特产。
近年来,学田湾大阳沟市场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网络交易,尤其是各大经营户纷纷开展配送上门模式。数据显示,该菜市场去年交易量突破15万吨,交易额超30亿元。
站在菜市场天井下抬头望去,楼梯间挂着“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去年2月,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重庆有12个品牌入选,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在社交平台上,鲁祖庙菜市场、蔡家汪家堡农贸市场等传统菜市场同样成为热门打卡点。如今,这些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融入现代元素的老市场,既是周边居民的“每日食堂”,也成了游客读懂重庆的窗口之一。
原稿点击>>
重报观察|传统菜市场打“新牌” 重庆城市“菜篮子”提档升级-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