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个宝贝”绘就乡村新图景 || 探访榕江县摆贝村的振兴密码

时间:2025-03-18 23:16:00

当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民族文化为魂,生态资源为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给出了答案。作为古老苗寨和月亮山腹地的村庄,摆贝村立足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两个宝贝”,通过“农文旅”创新融合与现代化路径探索,成功实现了古老苗寨的活力焕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有数据为证:2024年,全村接待旅游人数10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36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4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1.8万元。

“养在深闺”的贫困村变成“网红”度假地,村庄迎来大变样,村民生活大变革,收入实现大提升。

非遗活化唤醒古寨生命力

捻线、穿针、落针……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姜老本的工作室,她正带领妇女们学习刺绣。

摆贝村拥有近千年历史,被誉为“苗族民俗露天博物馆”。苗族刺绣蜡染、芦笙舞、鼓藏节、苗年等传统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其中,百鸟羽毛衣以精湛的刺绣工艺和独特的鸟羽装饰闻名,是摆贝苗寨的文化瑰宝。

“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丢失。”有着50多年绣龄的姜老本,长期以来自愿带着村民们学习苗族刺绣技艺,自从开起了工作室,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绣娘前来学习。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曝光,摆贝越来越多的文化精粹被人们所熟识。节奏豪迈的芦笙舞,神圣隆重的鼓藏节,丰富多彩的蜡染文创产品,牢牢吸引海内外学者与游客的目光。

抓住“村超”赛事爆火的机遇,摆贝村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深度融合,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传承。

姜老本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百鸟衣和蜡染服饰,年收入突破2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村“两委”带领村民成立蜡染刺绣车间,开发“村超”联名款蜡染T恤、围巾等文创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现场售卖等方式,让传统手艺走出深山。此外,村里还引入研学旅游合作项目,游客可参与蜡染制作、芦笙舞学习等沉浸式体验,让人人都能感受到非遗技艺、民族服装的魅力。

以民族文化为内核,项目体验为依托,摆贝村搭建起一座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苗族文化的探索中,让摆贝苗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山水画卷铺就绿色发展路

我在月亮山有一棵金丝楠木,是什么体验?

“魂牵梦绕,心心念念”。2024年7月,来自广西的初中生卓锦麟通过摆贝村打造的“我在月亮山有一棵金丝楠木”项目,种下了一棵金丝楠木,回到广西后,他便时常与村里管理人员微信联系,关注树苗的成长,期待下一次再来摆贝。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与许多游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交流多了,大家更爱来了。”摆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正文说。

摆贝村坐落于月亮山腹地,青山环绕,古木参天,依山而建的木质吊脚楼错落有致,与云雾缭绕的月亮山相映成趣,被游客赞为“云端仙境”。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摆贝村探索“文旅融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打造“我在月亮山有一棵金丝楠木”“我在摆贝有栋房”等体验项目,将生态环境与传统吊脚楼巧妙“打包”,以深度旅游体验的形式“卖”给游客,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乡愁。

2024年,村集体运营的两个项目创收10万元,另有6栋民宿计划于今年春季投入运营,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10万人次。

生态优势还转化为绿色产业动能。村“两委”利用60余亩土地发展榉木、金丝楠木、三角梅、杉树等苗木种植,2025年苗木产业年产值突破120万元。此外,村集体还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和生态茶叶,形成“观光—体验—消费”的产业链条,村民增收路径进一步扩宽。

“双宝”融合激活振兴新引擎

“摆贝苗寨的振兴之路,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双轮驱动与机制创新。”榕江县文旅局派驻摆贝村“第一书记”罗丽萍说,驻村工作队引入市场化思维,推动村集体与企业合作,邀请文旅专家担任发展顾问,并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苗寨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广泛传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数据显示,去年8月以来,通过新媒体平台,摆贝村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累计获得浏览量上亿次,2024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60万元。

政策支持与外部资源的注入进一步加速摆贝发展。榕江县政府将摆贝纳入“村超”文旅联动体系,通过赛事期间的啦啦队巡演、非遗展演等活动,让苗族文化与体育运动双向奔赴,持续吸引客流。

“我相信摆贝会迎来大发展。”作为摆贝村引入的经营主体,“栖山海”民宿负责人殷伟表示,随着旅游的开发,村里人气旺了起来,他对摆贝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的摆贝苗寨,已从闭塞的贫困村蜕变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典范,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双宝”赋能下,摆贝正以自信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苗岭传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梁圣

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