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丨“大学四年的学费我们包了”!企业家夫妇又资助一名学子,已参与晚报社助学活动十余年
8月8日上午,爱心企业家杨鹭晖、张华敏夫妇顶着高温,驱车近两小时,从泉州市区专程赶赴永春县坑仔口镇西坪村,看望困难学子官伟鸿。夫妇俩曾多次参与泉州晚报社“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行动,上个月活动启动不久,他们看到泉州晚报报道的官伟鸿“渴望飞向远方”的求学故事后(此前报道: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灶边少年:渴望飞向远方),第一时间联系记者,表达了结对资助伟鸿的意向,并约定等录取通知书下来后一起上门走访。此次,他们如约而至,当场决定捐助官伟鸿4年的学费,及时为这个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万春 陈明华 文/图

上门看望 及时送上“升学礼”
步入官伟鸿家略显陈旧的堂屋里,杨鹭晖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录取通知书。他伸手轻轻拿起,指尖拂过封面上的校徽和“天津大学”字样,随后慢慢翻开内页,逐行看着录取专业、报到时间等信息。随后,他满意地看向伟鸿,微笑着说道:“能考上这样的好学校,说明你高中3年下了真功夫,这背后的辛苦,我们都能想到。”

杨鹭晖夫妇与官伟鸿亲切交谈
此次,伟鸿以645分(物理类)的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这让他喜忧参半,父亲病逝、母亲靠打零工支撑家庭、弟弟尚在读小学,这个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了。
“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现在主要有什么困难?”“伟鸿去天津上学,弟弟上学开销压力大吗?”夫妇俩细致地了解起伟鸿家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得知伟鸿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的艰辛,以及伟鸿远赴异地求学面临的各项开销压力后,杨鹭晖当即表示:“伟鸿,大学4年的学费我们包了,每年8000元,你只管安心读书,其他的不用担心。”这份及时的承诺,为这个家庭卸下了最沉重的负担。
交谈中,夫妇俩留意到伟鸿性格比较内向,身形也偏单薄。张华敏温和地鼓励他:“大学是个全新的环境,要主动一点,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多参加社团活动,好好锻炼自己,开阔眼界。”杨鹭晖也关切地补充道:“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身体健康更要紧,去了大学要多吃饭,多运动。”为了让孩子安心,夫妇俩特意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表示会持续关注伟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后有任何事,随时找我们。”这些朴实的话语,让原本略显拘谨的伟鸿放松了不少。

杨先生拍着伟鸿的肩膀鼓励他要自信一点
临别时,杨鹭晖握住伟鸿的手并拍了拍他的肩膀,再次鼓励道:“自信点,你考得这么好,是家里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杨先生这双手,曾托举过许多寒门学子的梦想,如今又为伟鸿的未来点亮了希望。
十年善举 爱心在时光里延续
杨鹭晖、张华敏夫妇的爱心助学之路,并非始于今日。自2014年前后起,这对低调的夫妇便持续参与泉州晚报社“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十余年间几乎每年都会结对资助一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形成“毕业一名,补充一名”的持续模式。
“每次资助,我们都尽量抽时间去学生家里看看。”杨鹭晖说,他们坚持亲力亲为走访家庭,不仅为核实情况,更想面对面给予学子精神鼓励,传递自强信念。对于助学活动,他格外强调:“晚报一定要严把审核关,让每一份爱心都落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这样公益才能扎实持久,发挥更大价值。”
十余年来,他们资助的学子中已有不少人完成学业、走上岗位,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年资助的孩子,有的成了老师,偶尔会来家里坐坐,聊聊近况。”说起这些,杨鹭晖脸上满是欣慰。
“我们做这些,从来不图孩子们的回报。”杨鹭晖诚恳地表达了他的初衷,“只希望他们在困境中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加努力自强,将来学业有成、有能力时,也能记得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这份善意,深深触动了官伟鸿。他说,杨叔叔和张阿姨的帮助,卸下了压在全家人心头的担子。他会铭记这份恩情,在大学里努力学习,提升能力,未来也要像杨叔叔、张阿姨一样,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征集令
为帮助优秀困难学子顺利踏入大学校园,让优秀学子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与大学擦肩而过,由泉州市慈善总会与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再次扬帆起航。
如您需要获得帮助或想捐资助学,请致电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
如您想资助困难学子,也可以在8月20日前,将爱心款汇至泉州市慈善总会爱心账户参与助学活动,并在备注栏标明资助内容。(助学公开募捐备案编号:513505007296990048A25001)
账户名:泉州市慈善总会
账 号:0000000356052012
开户行:泉州银行丰泽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