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公园,怎么过节?

时间:2025-04-19 13:31:00

春天按下“加速键”,精彩接连上演,公园愈发热闹起来,“逛了逛公园,感受春天的‘一万次甜蜜暴击’”“十里春风,人人都在‘发疯’;漫山遍野,处处都在‘变野’”……

4月18日,2025年青岛城市公园节在太平山中央公园启动。六大板块150余场活动,涵盖文旅、公益、运动、文创等多个领域,打造全民共享的绿色嘉年华。

2025年青岛城市公园节现场 刘栋 摄

一园一世界,一城一风情。让我们来看看,公园怎么过节?


一、“向园而行”,怎样行?

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唱:“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而现在,“含春量最高的”却是公园。春色渐浓,人们走出家门,畅享那片属于自己的“后花园”“健身房”“遛娃地”。

“困了倦了,就去逛公园”。在青岛,公园主要分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多位于城区中心,设施齐全,既包罗万象,又各具特色。这里是“20分钟公园效应”的主要发生地,总能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治愈”。

公园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治愈” 韩星 摄

比如,正在举行的中山公园樱花会上,一个个身穿汉服的小姐姐,构成了另一道风景;海之恋公园的迷离灯光中,时尚小哥的舞步“魔性”十足;青岛雕塑园的习习海风里,一群群健步者英姿飒爽……

“不急不躁,门口有景点”。工作太忙没空逛?别忘了,你楼下可能就有口袋公园。这些公园利用边角地、闲置地等建成,见缝插“绿”,有的还成了“网红景点”。

比如,大连支路7号院口袋公园,通过设置墙画、雕塑等,变身“航天打卡点”;即墨盛锦园口袋公园,将翠竹、青砖等元素融入设计,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气韵,让人格外熨帖。

“且行且拍,林中做散仙”。森林公园大多在远郊,然而青岛人有福,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绿野仙踪”,触手可及。

比如,浮山森林公园绿道如一条锦绣丝带,串起了不同景观,可徒步、可慢跑、可探险。百果山森林公园青山隐隐、繁花盛开、碧波荡漾,能登山、能采摘、能野餐……让你轻松“拿捏”一个“含氧量爆棚”的周末。

象耳山公园 韩星 摄

近年来,青岛的公园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功能也愈发多元,成了广大市民的乐园、家园。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类公园达966个,绿道980公里。预计到今年年底,青岛将实现“千园之城”“千里绿道”的美好愿景。


二、城市为何跟公园“长在一起”?

跟很多地方不同,青岛是一座跟公园“长在一起”的城市。公园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乐趣,也契入了城市架构,塑造了城市性格。

一片片,长出“绿树连云”。中国造园史悠久,尤其是明中叶之后,私人造园极为兴盛。但这些园林绝大多数是“私园”,公园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直至19世纪末,“公园”二字才见诸国内报端。

公园是随青岛城市化一同起步的。19世纪末,太平山脚下的公园就在营建中。多年的植树造林和公园建设,使青岛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貌。上世纪30年代,青岛就拥有市政公园19处,比上海、天津都多。如今,一些上了岁数的青岛人,还能从“第一公园”(中山公园)数到“第六公园”(老舍公园)。

燕岛山公园 韩星 摄

一步步,融合“山海韵致”。青岛属山地丘陵地形,公园建设一直呈山海互融的特色。最初,公园以太平山、贮水山、观象山等为圆心,规划布局。又以海岸带为轴线,将太平角、栈桥等串联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公园分布渐趋均衡。上世纪50年代,沧口公园开工建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岭山公园、十梅庵公园、即墨墨河公园等逐步建成。公园设计注重海洋特色,比如,小鱼山公园突出“鱼”的造型;李村公园也建有一座“望海楼”。

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最近几年,青岛公园建设势头迅猛,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实现了跃升。越来越多造型别致、功能多样的公园,极大拓展了市民的休闲空间,也显著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与“气质”。

一行行,刻下“城市年轮”。公园也记录着历史。比如,中山公园里的会前村遗址,是前海最早一批居民的住处。闻一多、沈从文、苏雪林等文化名人,对青岛的公园念念不忘,留下诸多文字。

中山公园的会前村遗址 闻言 摄

几乎每个青岛人都有过一段难忘的“公园时光”。对于许多“60后”来说,公园是他们童年撒欢的天地;不少“70后”的第一场恋爱,是在公园谈的;几乎每个“80后”,都有一张在鲁迅公园拍的照片;在“90后”“00后”眼中,公园成了“散班味”的好地方……

梁启超说,“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浑浊,理想污下”。公园是重要的公共空间,能化育人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影响。公园优美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让青岛人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滋养,塑造着品格与素养。


三、“山海城人”如何更相融?

苍翠的山、碧蓝的海、宜居的城、幸福的人,构成了公园城市的美好景象。今后,又该怎样让“山海城人”更相融?

更贴心,全民共享,全龄友好。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要让广大市民更好地共享绿色福祉。做好全域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不断推动公园与城市、公园与生活深度融合。

比如,注重“可达性”。青岛打造“青小园”品牌,推出“口袋公园地图手册”。人们“按图索骥”,可以轻松找到最近的公园,用碎片时间享受“诗与远方”。在这里,不同年纪的人群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

营造“轻松感”。在唐岛湾海滨公园,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像在家一样惬意。

“席地而坐”成为唐岛湾公园一景 梁超 摄

打通“隔离墙”。青岛中山公园“拆墙透绿”,与植物园、动物园等园区合并为太平山中央公园,让游园更便捷、更畅快。

更耐读,文化浓郁,文脉绵延。

不断推进公园的魅力空间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一方面,凸显文化内涵。比如,西海岸新区的徐山文化公园,让人生动感知齐长城文化;胶州的柏园古树公园,27棵古柏无声诉说着历史。

另一方面,做好文化传承。比如,从今年1月的“太平山非遗山会”,到12月的“地景艺术季”,青岛的公园月月都有主题活动。

更好玩,场景多元,活力四射。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让公园、绿道等与城市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功能进一步联通,带动经济发展。近年来,青岛公园业态不断升级,引入书店、饮品店、文创、市集等,让人们惊喜连连,也拉动了消费增长。

“大草坪咖啡节”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刘栋 摄

今年5月,将在小麦岛公园举行“公园无人机星空嘉年华”;8至10月,将在太平山中央公园举办“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打破传统公园“日落而息”的模式……公园正在酝酿一场场“绿色狂欢”。

“山海人城融碧湾,红瓦绿树公园城”。眼下,春风旖旎,碧空如洗,让我们一起来场Park Walk,邂逅自然与城市交织的美好。

作者:学义 新宇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