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

时间:2025-04-08 05:02:00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

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以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前提和基础,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呈现和深刻运用。

由中国人民大学刘伟教授带领团队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中的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应紧扣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并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相应的教材建设,需要一定的思想条件和实践条件,这些条件的形成是历史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我们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就实践条件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我们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充分的依据。

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需要回应时代关切,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阐释,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需要。

因此,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基础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应当基于已有的思想条件和实践条件,主动回应时代关切,在历史可能和时代需要的统一中完成教材建设的各项工作。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根本在于坚持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运动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和矛盾运动中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在这一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生产关系的演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改革和发展、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具有深刻的联系。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从国家权力和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能动地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因此,法治体系、行政体制、价值理念、道德秩序等,对基本经济制度及其运行,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活动具有内在的能动的系统性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被动的碎片化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中分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一方面,不能脱离生产力孤立地分析生产关系、脱离经济基础片面地考察上层建筑,而应当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运动中展开分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分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经济制度及其特征,重点考察与经济基础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上层建筑的功能及作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概括“典型事实”,提炼“学术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一方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发现并抓住“典型事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科学概括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这些“典型事实”既具有推动中国发展的特殊历史性质即特殊性,也具有推动人类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积极借鉴意义即一般性。事实上,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性规律都是蕴含在各个国家发展的特殊性实践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我们要充分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需要阐释的客观存在、需要回应的基本问题。

另一方面,对所概括的“典型事实”,必须做出深入分析,并上升为理论范畴,即所谓“术语的革命”。概念和范畴的形成是构建学术范式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对典型历史事实发现、阐释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及范畴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以往经济学的成果,特别是马恩经典作家的理论中所提出的概念和范畴,还包括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果,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内容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形成的“术语的革命”。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术语上也是大量继承和运用了包括英国古典经济学在内的以往的经济学成果,诸如商品、货币、价格、价值、市场、资本、劳动、生产、产业等一系列学术范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之前就已经形成的。但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新的学术概念和思想范畴,支持着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形成了崭新的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思想范畴上和学术概念上的创新,也完全能够实现更深刻、更丰富的创新,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实践作为客观基础。深刻把握这种历史需要和客观可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民营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宏观经济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既是基于中国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改革发展实践的“典型事实”,也是崭新的学术概念和思想范畴。这些学术概念和思想范畴,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基础所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应深入剖析“典型事实”,科学阐释思想范畴内涵及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学说

基于“典型事实”并展开“术语革命”,仅仅是理论分析的基础,还不能使学术概念和思想范畴作为独立的存在。要形成严谨的逻辑结构,还应当对“典型事实”做出深入分析,包括历史的、制度的分析,也包括计量的、数理的分析,从而揭示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动因,厘清其内在逻辑,并根据其理论和实践的内在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结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因而,首先,必须考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考察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动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伴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更加完善,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势已经并必将不断充分显现,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根据和理论自信。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运行机制的特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本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特殊性等等。进而需要讨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如何形成和实现的经济发展及其规律,亦即科学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重点在于揭示推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和体制动因。最终要使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能够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阐释。最后,需要进一步讨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开放型经济关系,重点在于分析制度型开放的特征,探讨制度与开放间深刻的联系和能动的相互作用。总之,需要在逻辑上形成改革、发展、开放的有机统一,在结构上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同时把制度和体制分析融入经济发展和开放等方面的分析,从而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开放背后的制度、体制动因及其特征,形成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逻辑性等方面真正统一起来。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8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