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缙云丨张者:撑花

时间:2025-04-27 06:36:00

古镇悬挂的油纸伞装饰

撑花

文/张者

撑花不是花,它其实就是油纸伞。撑花也是花,它会在人间开放。

在雨季的山城,当你站在梯坎之上,看着一条古街从山坡铺陈到江边。这时细雨迷茫,你会看到一朵朵的花儿次第开放,就像雨中突然生出的彩色蘑菇。一条街层层叠叠的都是人间的花朵,开得让人惊心动魄。那些花朵移动着,有些走远,有些又来。那就是一条万花街。在那花朵之下是正在逛街的人,男人的油纸伞是庄重的,女娃儿的油纸伞就不一样了,光明艳丽,五彩缤纷,花枝招展。

这时,你会在嘴里念叨一句,怪不得呢?怪不得川渝人把油纸伞叫撑花呢?形象生动,直截了当,出口成花。在山城的雨中古镇和江南的雨巷看那油纸伞突然撑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江南的雨巷,是一种独特,一种忧伤,还会产生忧郁的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显得深情和伤感,要把自己的忧愁嫁接在一个姑娘身上,让一位姑娘陪着他忧伤。山城的雨中古镇却有一种闹热,一种人间烟火气。把油纸伞叫撑花,招展中有激情,有健美,有呼唤。在撑花下有很多幺妹,“幺妹我住在十三寨,山清水秀花儿来,吊脚楼上望情哥,唱着那个山歌嘛等你来哟……”在西子湖边的油纸伞下,那花朵下却藏着白娘子。那是“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千年等的就是那撑花开,白娘子来。当撑花在广西的山水间打开之时,却有了另外一种独特,有了扩展和嘹亮,在竹排上有了刘三姐,那花朵下会传来一阵阵的山歌之声。“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撑花或者油纸伞总是和爱情有关,有情歌的爱情,有神话的恋情,有想象的柔情,有山歌的激情。

油纸伞的发明本来就和爱情有关。据传,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那应该是春秋末年了。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的妻子想做一种东西为丈夫遮风挡雨。她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就像“亭子”。这亭子能随手而带,能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纸张出现以后,人们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这就成了油纸伞。可见,油纸伞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用品,使用已有千年。

四川泸州福宝古镇

古代文人雅士见了纸自然就手痒,会在纸伞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伞纸上了桐油后,不怕风吹日晒,文字也能永恒。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群现代文人在广西贵港与一个油纸伞厂不期而遇。这个油纸伞厂居然由一个壮族小伙子经营,他叫韦军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见人显得腼腆,内心精致,偏爱竹艺。有着匠人的细腻。这个油纸伞厂历经了17代传承,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韦氏族谱中有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韦富携家人由武宣府迁至贵港,习祖传伞艺,开办了韦氏油纸伞作坊。”清光绪癸巳年(1893年)修的《贵县志》也有记载:“油纸伞,北山里产。”2018年12月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6代传承人韦军民也已被列为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

汉民族古老的传统传到壮乡,成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不仅仅在民族之间传承,在国家之间也有传承。唐朝时油纸伞工艺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在婚礼上有用油纸伞的习俗,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油纸伞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就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

贵港壮族油纸伞第16代传承人韦军民在油纸伞上作画。

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具有独特之处,比如穿线技术、单边伞扣、翰花、包边、手工绘画、青花瓷布头等等,特别擅长制作伞骨、画伞面等重要制作技艺,所制作的油纸伞被称为“大师伞”。

走进韦军民油纸伞的制作车间,我们一下就被无数只撑开的油纸伞惊住了。大大小小撑开的花朵将偌大的车间点亮了。有花就开,无处不在。大伞如华盖,小伞如草帽,那些已经画好的伞面争奇斗艳。伞面图案多以花鸟、山水等图案为主。除了常见汉族传统艺术中经常出现的牡丹,梅花,翠竹外,还有很多菱形图饰,方块的图案,展现了壮民族的艺术特色。

在那些还没上油的油纸伞上,我们也题了字。我提的是:“你为我撑开一朵花,我持花献给美人。”美人在哪?在云彩下还是在雨中?不知道。只知道天下美人都会撑起一朵花,那花朵不仅仅在雨季开放,在烈日下也会撑开,用以防晒。

贵港壮族油纸伞使用纯天然原料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一把油纸伞从号竹、泡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水煮、晒竹、串联、裱伞、油伞、穿线、晒伞等,要经过81道工艺,历时半个多月方可完成。贵港壮族油纸伞的伞头和伞骨制作最为关键,伞骨一般为28根。壮族先民认为一把伞就是一个上天。天是圆的,分为四个方位。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每个方位有七个星宿,四个方位一共28星宿。所以,壮族人认为伞骨为二十八根最有力量,最为安全。事实上,伞骨为28根的伞确实符合力学原理,牢固耐用。伞头用印有青花瓷图案的布料进行捆绑,再刷以桐油,既美观又防雨。

在染纸和裱糊上,壮族的油纸伞也有其独特的技法。用茶树和金银花以及芭蕉叶汁液熬制而成,这些天然植物染出来的深咖啡色不透光。可见,这油纸伞不仅仅为了防雨也为美人防晒。植物组合熬制调色,除了染色也是环保的,再用青柿子制成的“胶水”糊伞面,柔韧防腐不生虫,不会脱落不溶于水,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当一位姑娘撑起一朵花时,没有了刺鼻的桐油,却有了花香四溢,有了植物的清新。一把伞撑起,色香味俱全。

贵港壮族油纸伞的裱伞、翰花、油伞、穿线上的图案是参照壮族的壮锦织法来设计的。壮族的壮锦里面的织法,花瓣以菱形花为主,代表着农耕田地的图案,有着壮族人民对农耕文化的神圣的信仰。油纸伞是中华民族动人的智慧结晶,因为历经岁月风雨,所以成就美丽的传奇。油纸伞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了,传承出一种象征和礼仪。

“伞”,是一个象形字。数千年过去了,我们还能从这个字里,看到张开的伞面,看到支架、伞骨、伞柄。油纸与“有子”音近,伞架为“人”字形,繁体是“傘”。从繁体字角度看,是人字头下面四个“人”字,自古寓意为五子登科,多子多福。

江西,晒伞

油纸伞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现在也有亲朋好友、同学买一把油纸伞送同学,预祝高考成功。

红色油纸伞代表着喜庆,我国很多地方,做寿、结婚、生子、乔迁、高升等依然保持送红色油纸伞的习俗。用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显示其在阴间地位的显赫,不受苦受难,可早日投胎转世。就是古代的皇帝也打着黄盖伞,表示至尊无上。

油纸伞已经浸淫在中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一把油纸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了不同的韵味。雨天油纸伞打开,在江南水乡就有了古典怀旧的气息,赋予了凄美。在那人迹稀少,白墙黛瓦的雨巷,油纸伞开出了一朵寂寞的花,那花朵点缀了雨巷的忧愁。在川渝的古镇,撑起的花,百花争艳,纷繁无愁,幺妹奔忙,阿哥呼唤,万物花开。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油纸伞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少了,经常使用的是尼龙伞。尼龙钢架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采用工业化生产。这种伞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称为洋伞。这种伞基本上成了一次性用品。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已经成了艺术品和游客的纪念品。

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先前,遍地开放的花朵渐渐凋谢。很多著名的油纸伞厂消失了。民国初期,在重庆的江北城有一条街以制油纸伞为业,成了油纸伞一条街,故名“撑花街”。后来整体拆迁,撑花街消失了。这样看来撑花也是一朵容易消失的花。

重庆江津,中山古镇

好在国家正保护这朵美丽的花,在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受保护的这类企业了。比方:在‌四川泸州分水岭镇,选海拔800米以上‌蜀南竹‌,泸州分水油纸伞厂采用古法手工制作,工序多达96道,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认证的油纸伞产地,被誉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湖南湘潭石鼓镇‌的湘潭油纸伞,发源于宋元时期,由江西移民传入,以湘妃竹和手工棉纸为原料,需70余道工序,伞面采用石版印刷技术,是工艺纸伞流派之一,曾作为贡品进京,产品曾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另外还有‌江西婺源、浙江余杭、湖北汉口、云南腾冲‌等等,这些地方历史上均为油纸伞盛产地。

‌油纸伞无论在哪里,当它撑开如花之时,便有了一段佳话,一个故事,一句诗,一首歌。一个小小的油纸伞打开了一个民族的无限想象。一场不期而遇的雨,一处没有预告的意外情感,一声在雨中的嗔笑让撑花这形象生动的表述荡漾开来,成为一种传奇。

2025年4月26日于嘉陵江畔

(作者为重庆市作协主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