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实干・担当——记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地质勘查专业首席工程师张革利
在西北有色地矿集团717总队公司野外地质勘查的最前线,总能看到一个执着而坚定的身影。28年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行业尖兵,他在地质勘查专业领域深耕不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在陕西凤太矿集区书写着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地质勘查专业首席工程师、717总队公司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张革利。

1996年,张革利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便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忱,踏入了717总队公司,这一干,就是28年。一直以来,他勤奋好学,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2020年,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获评地质正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2023年,他再次通过努力,成功考取了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固体矿查与实物量估算专业资格证书,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了炫彩一笔。
自投身地质事业以来,张革利先后主持完成了陕西凤太矿集区10余个地质勘查项目,斩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等9项殊荣,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7篇,其中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论文10篇,充分展现了他在地质勘查领域的深厚造诣。
坚守:踏遍青山的执着“寻宝人”
凤太矿田是张革利梦想启航的沃土。野外工作充满挑战,夏日骄阳似火,他背着沉重的装备穿梭在密不透风的山林里,即使汗水湿透衣衫也全然不顾;冬日寒风刺骨,即使手脚被冻的麻木,他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他的心里,这片土地藏着无尽的宝藏。
2007年,张革利刚被任命为独立项目负责人。那时的他,不过是行业内崭露头角的“新兵”。然而他却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非凡的胆识,带领技术团队积极申报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志挑战“高不可攀”的国家级项目。
张革利深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靠一腔热血可远远不够。于是,他牵头组建起一支涵盖地质、物探、化探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团队,成员们各展所长,反复研讨项目可行性,从项目选址到技术路线,从预期成果到风险评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无数次推敲打磨。为了获取更专业的建议,他辗转多地,拜访数位行业权威专家,项目申报书几易其稿。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的项目最终成功获批,实现了公司首次成功申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重大突破。
2009年,张革利再挑重担,主动承揽了陕西省商南县千家坪钒矿床 8-114 线勘查项目。这个项目可不是一项普通的地质勘探任务,而是717总队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顺利完成铅硐山、八方山、银母寺等矿床勘查后,时隔20余年重启的大型地质勘探项目。
千家坪矿区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海拔落差达千米。更棘手的是,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岩层褶皱、断裂发育,找矿工作难度极大。面对难题,张革利不等不靠。白天,他们带着技术团队穿梭在崇山峻岭间,布设勘探线、采集岩芯样本。夜晚,他们挑灯夜战,仔细研讨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反复推演勘探方案,力求不放过任何一处成矿线索。
仅用一年半的时间,这支钢铁般的队伍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他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了勘探任务,更使千家坪钒矿床储量大幅提升,成功跻身大型矿床行列。项目成果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重要科技成果,并一举斩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二等奖、陕西省找矿新发现奖、陕西省优秀地质成果奖、陕西有色科技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实干:理论创新的行业“排头兵”
多年来,张革利始终保持了对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敏锐洞察力和积极探索精神。2016年,全国地勘行业面临下行压力,地质勘查项目减少。艰难时刻,张革利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成员日夜奋战60余天,反复研读政策文件,深入分析地勘行业发展趋势,试图在困境中寻找新的机遇。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张革利将目光锁定在潜力巨大的凤太矿集区。
为了确保申报材料的高质量,他带领团队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他们深入实地进行调研,采集大量一手数据,结合最新的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最终,凭借扎实的前期研究与极具前瞻性的规划,张革利带领团队成功打动了评审专家,公司一举拿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凤太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这一成果不仅为公司在行业低谷中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更为凤太矿集区的资源开发和地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6-2018年主持项目期间,张革利干脆将办公室搬到了野外。他带领团队徒步穿越凤太矿集区的高山深谷,累计行程超过千公里,每一处矿脉露头、每一块岩石标本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为了摸清铅锌、金矿床的成矿规律,他白天在野外详细记录地质现象,夜晚则在简陋的帐篷里查阅海量文献,与团队成员激烈探讨,常常争论到深夜。通过对大量地质数据的系统研究,张革利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控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因类型,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认知的局限。他还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开创性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建立起“三位一体”和“区域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为区域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路径。
2024年,他还参与了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组织的“凤县-太白金铅锌矿集区找矿重大突破与绿色开发示范报告”编写工作,报告成果斩获了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一等奖。
在项目攻坚的日日夜夜里,张革利始终冲锋在前,常常连续数月驻守野外,无暇顾及家庭。他全身心投入、忘我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团队成员,激励着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阵地,勇往直前。凭借在项目中的突出表现和对团队的卓越引领,张革利先后被717总队公司、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以及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授予“2016 - 201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担当:人才培养的幕后“提灯人”
作为一名资深的地质工作者,张革利始终将培养年轻技术人员视作一项重要职责。他深知,地质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因此,他不仅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更将大量心血倾注在人才的培养上,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在项目管理中,张革利始终将质量管理视作地质勘探工作的生命线。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会带领青年技术骨干深入野外作业现场,以身作则检查采样点位的准确性和钻探岩芯的完整性,确保每一份原始数据都真实可靠。在室内研究环节,他建立起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从数据处理到成果分析,每一个步骤都要经过团队成员互审、技术骨干复审、专家终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结论的细节。
为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张革利积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牵头成立“凤太矿集区铅锌床深部及外围铅锌找矿预测研究与验证”创客室技术团队,打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科研平台。他鼓励年轻技术人员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众多年轻技术人员迅速成长,从初出茅庐的新手逐一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行业中坚力量。
从青涩技术员到首席工程师,张革利以28年的执着坚守,诠释了地质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以巍峨秦岭为纸,以地质锤为笔,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地质找矿突破的壮美画卷。如今,他怀揣着“探宝人”的初心与“创新者”的豪情,正向着更深的地层、更远的山脉奋勇进发,为地质事业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王旭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