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诸城市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当前,诸城市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亩穗数和穗粒数的重要时期。小麦中后期管理要以“科学运筹肥水、精准防控病虫、科学防灾减损”为重点,抓好关键措施落实,确保夏粮稳产丰产。
一、因苗施策,精准水肥管理
1. 拔节孕穗期。坚持分类管理,优化群体结构,促进壮杆增穗。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三类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促蘖增穗;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的壮苗麦田,应推迟至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水肥措施延后至拔节后期(倒二叶露尖),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控旺促壮。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可在追施氮肥的同时,追施适量速效磷钾肥,健壮植株茎秆,预防群体过大引起早衰和倒伏。
2. 抽穗扬花期。对于墒情不足地块,应浇好抽穗扬花水,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浇水前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防止发生倒伏。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8公斤,或者用1%的尿素加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提高籽粒饱满度,提高粒重。
3. 灌浆期。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提高粒重。若墒情不足,可利用滴灌或微喷设施适量浇水,不宜大水漫灌,以防后期倒伏和根系早衰。
二、绿色防控,做好病虫害防治
1. 防治条锈病。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防治。
2. 防治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连阴雨、连续结露、多雾天气,应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药剂及时喷药预防。施药后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发病,可隔5~7天再喷施1次。
3. 防治白粉病。可结合条锈病、赤霉病等防控进行兼治。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及时防治,严重发生地块应间隔7~10天再喷药1次。
4. 防治麦蚜、麦蜘蛛、吸浆虫。麦蚜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苦参碱等药剂进行防治。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吸浆虫可用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
5. 开展“一喷三防”。当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时,科学组配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特别注意小麦用药间隔期,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确保小麦产品质量。
三、防灾提效,科学应对灾害
1. “倒春寒”。4月份我市常发生“倒春寒”天气,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严重时影响产量。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应在“倒春寒”天气来临2~3天前浇小水,进行预防。如发生冻害,应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及时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弥补群体损失。
2. 后期倒伏。群体偏大、茎秆纤细、田间郁闭的麦田,后期因降雨、大风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倒伏风险。对在灌浆前期和中期发生倒伏的麦田,依靠小麦自身调节能力恢复生长,切勿人工绑扶;如因降雨导致小麦倒伏,可在雨后借助工具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上部压力助其抬头。小麦倒伏后,容易发生白粉病等病害,应在田间湿度适宜后,尽快喷施杀菌剂和0.2%~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控制病害发生,延长灌浆期,减轻次生危害,稳定粒重。
3. 防“干热风”。在小麦扬花灌浆过程中如发生“干热风”,可能导致植株水分失衡,降低千粒重,造成减产。应加强监测预报,在“干热风”来临前,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及时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抵御“干热风”,减轻灾害损失。
4. 防“烂场雨”。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易发“烂场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进行机械检修,适时进行抢收,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有条件的及时对遇雨小麦进行烘干,防止发芽霉变,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优质专用小麦要单收、单运、单贮,提高品质和效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