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子遗址公园 |汉朝名将卫青与土城子古城的历史缘渊
汉朝名将卫青与
土城子古城的历史渊源
西汉名将卫青,可以说名贯古今,歌颂他的古诗文可谓浩如烟海。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卫青可是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有着很深的历史缘渊呢。
汉初,北方彪悍的匈奴铁骑趁汉朝力量薄弱,经常南下侵扰汉朝。经过孝惠、吕后以至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的积累和“休养生息”,汉朝国力渐强,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了。在总共六次大规模的战争之中,与定襄郡(治在成乐,今土城子古城)相关的战争就有两次,而定襄郡作为出击匈奴的前哨,此时倍受朝廷重视。
元朔六年(前124年),大将军卫青率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等六位将军两次兵出定襄,直取单于庭。第一次在当年春天,汉军兵出定襄出击匈奴,一路追杀六七百里,直杀得匈奴右贤王兵败而逃,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一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汉军获胜。第二次在当年夏天,六位将军合力再出定襄,斩虏首一万九千余人。但是,汉军也遭受了一定损失,苏建、赵信这一路遇到单于大军,激战一天,汉军折损三千人马,有两位将军战死。前将军赵信出兵不利,兵败后被俘投降,而苏建兵败后回归卫青大营。而独率八百骑兵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一路追杀,深入大漠腹地,斩获匈奴两千多人凯旋。获胜之后,汉武帝刘彻对霍去病大加封赏,封他为冠军候,霍去病就此而成为汉朝的一代名将。匈奴失去了河套及水草丰美的阴山,损失极大,《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了一场主力大战。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一齐出动,共发骑兵十多万,其它步兵和辎重运输队伍共达几十万人,马十四万匹,倾全国之力,与匈奴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年春天,汉军分左、右两翼,卫青与飞将军李广以及公孙敖等,率领骑兵五万,西出定襄;霍去病与路博德等将军率领骑兵五万东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两路包抄,一举击败匈奴。匈奴单于闻报后十分惊慌,于是将主力辎重撤到漠北以避汉军主力。卫青率军出定襄后穷追猛杀,与单于相遇,大败匈奴大军。卫青率军追过漠北二百里,俘虏匈奴一万九千余人,左贤王率残余皆遁走。霍去病自代郡出塞两千余里,渡过大漠一直到达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国),斩杀、俘虏匈奴七万多人,直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后凯旋。这次战役,匈奴损失惨重,伤亡近十万人,只得将统治中心迁至漠北。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对保障北方社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大规模的战争,也使汉朝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汉书》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于是,到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双方只好都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不再出兵作战,汉匈之间进入了一个相持阶段。在战争无法解决汉匈之间矛盾的情况下,双方只好罢兵。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单于的请求,恢复了“和亲”制度,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创造了此后六十余年的和平时期。当时的定襄郡及成乐城一带“牛马布野人民炽盛”,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草原牧民们在海海漫漫的敕勒川上创造了大量财富。王昭君去世之后,为了纪念这位汉匈友好使者,北方草原人民在各地修建了大大小小几十座昭君墓,其中位于成乐城北约二十多公里、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最为有名,成为草原各族人民祭奠王昭君、怀念王昭君的最佳场所。
一代名将卫青、李广、霍去病等等,因对匈奴作战有功,而被后世众多文学大家有所赞美,诸如王昌龄的《出塞二》歌颂了李广的英武善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春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鬚儿。……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此外,还有唐代戎昱的《泾州观元戎出师》,北宋陈普的《咏史上·卫青》,南宋陆游《三月二十日晚酌》,等等。
丨来源: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