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浅水、淡水、咸水,权威指南教你化解三类溺水风险

时间:2025-08-12 13:32:00

夏季气温升高,涉水活动增多,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在我国,溺水是1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夏季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有效预防是根本策略。为此,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等多家权威医学组织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日前发布《2025公民生命健康科普防控溺水指南》。

根据《指南》,无论是居家“浅水”干性淹溺、江河“淡水”湿性淹溺,还是海洋“咸水”特性淹溺,不同场景的溺水机制和风险点各异。科学防控溺水的方法能帮公众认清这些区别,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完善公共水域救援力量、普及自救互救技能,构建起“预防-识别-应对”的全链条防护网,才能有效覆盖各种溺水风险场景。

防控居家“浅水”干性淹溺

有人误以为,“水浅就不会溺水,尤其是成年人”。对此,《指南》指出,在溺水患者中,涉及深度较小的生活用水,引发机体应激反应所致的淹溺,医学上常称为干性淹溺或干性溺水,俗称“呛死”。干性淹溺常见有生活“用水”淹溺、治病“药水”淹溺和日常“饮水”淹溺。干性淹溺占溺亡病例的10%~20%。其核心机制为喉痉挛致窒息;触发因素有冷水刺激、惊恐反射致声门关闭,呼吸道完全梗阻,肺内多无水。

防控策略 1.儿童防护:禁止学步儿童单独进入浴室(马桶盖加锁),水桶、鱼缸加盖,并远离儿童活动区;当儿童在浴缸里洗澡时,监护人需与其保持“一臂距离”,全程专注看护。2.老年人及患者防护:避免长时间盆浴(防虚脱跌倒),浴室安装防滑垫及扶手,癫痫、长QT综合征患者避免独自用水,饮水时采用防呛咳杯具。

急救要点立即解除窒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建立循环(若心搏、呼吸骤停,采用胸外按压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酌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防控江河“淡水”湿性淹溺

有人误以为,“江河就是放大版的泳池,只要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对此,《指南》指出,湿性淹溺是指淡水(江水、河水、池水)大量进入相关脏器组织所致的淹溺。湿性淹溺常见类型有肺部“灌水”淹溺、胃部“积水”淹溺和血管“多水”淹溺。淡水属低渗液体,会引发肺泡塌陷、血液稀释、高钾猝死的“三重病理打击”。

防控策略 1.技能与监管并重:留守儿童暑期需强化游泳及生存训练,社区开放安全游泳场地;青壮年禁酒禁药后下水,远离排水口/水草区(头发长者尤需警惕)。2.环境风险规避:识别警示标识(如“水下涡流”“深浅不明”水域),避免行走时使用手机。

急救要点脱离水体后清醒者侧卧位防误吸,保温并送医(防迟发性肺水肿);若心搏、呼吸骤停,立即解除窒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建立循环(采用胸外按压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酌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防控海洋“咸水”特性淹溺

有人误以为,“咸水浮力大,不容易下沉,淹溺风险低”。根据《指南》介绍,特性淹溺是指海洋咸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因素对机体刺激所致的淹溺。特性淹溺常见类型有低温淹溺、过敏淹溺和高渗淹溺。海水属于高渗液体,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可引起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低血容量、高钙血症,可使心跳缓慢、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

防控策略1.环境风险识别:只选择有救生员(持心肺复苏认证)的海滩,注意旗语警告(如红旗禁泳);避开离岸流(观察海面白色泡沫带垂直流向深水区),遇险时平行海岸游出。2.特殊防护:儿童实施“可触及监管”(监护人手臂长度范围内);禁触鲜艳海洋生物,低温海域穿戴保温潜水服。

急救要点海水淹溺优先处理肺水肿,清醒者取半卧位,高流量吸氧(消泡剂辅助);生物蜇伤处理:用海水冲洗蜇伤处(淡水加重毒素释放),注射肾上腺素抗过敏;若心搏、呼吸骤停,立即解除窒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建立循环(采用胸外按压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酌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提升公众警惕性与应急能力

《指南》强调,必须建设专职救生员队伍,确保每位救生员具备专业资质,并通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公众层面,提升警惕性与应急能力同样关键。及早识别溺水迹象,如泳姿异常、拍水挣扎、头部在水中异常起伏或头面部朝下静息漂浮等。一旦发现有人溺水,立即通知救生员并拨打急救电话。鼓励公众参加游泳及急救培训。

图片

文 :健康报记者 刘洋

编辑:刘洋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