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的助农新实践——改造云南茶
“之前当地茶农卖鲜叶就2块8一斤,我们去年收购价是4块一斤,光这1块2的差价,就让茶厂的农民多赚了400多万。”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媒体见面会上如是说。

(钟睒睒在媒体见面会上)
这是钟睒睒过去一年来第4次来到景东。他告诉在场媒体,农夫山泉所有项目中,他考察次数最多的地方就是景东。而为什么频繁来景东,是因为“茶产业是当地农业农村特别重要的产业,对于助农和助力当地经济来说也是最容易立竿见影的”。
“比我们自己赚了400多万还开心”
从收茶和捐建现代化的茶厂入手,在当地发挥标杆性的引导作用,进而有效带动当地茶产业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再带动当地茶农有效增收。这是钟睒睒想联合各方“陆羽”推广云南茶的助农新实践。
“浙江如果没有(茶圣)陆羽,就不会有龙井,也不会有紫笋。云南就是缺了一个像陆羽这样的人。希望大家在重视三农过程中,成为各种各样不同的‘陆羽’,一起来介绍云南茶文化”。钟睒睒坦言,云南的茶的质量这么好,好到觉得做饮料原料有点可惜。但杂菌防治工作等工作确实有待改进,而这正需要工业企业站出来,一起来解决问题。
在云南未捐建茶厂前,农夫山泉于去年秋季曾在当地收购了一批秋茶。南涧县的周红海正是多家获得农夫山泉订单的茶厂老板之一。

(周红海在介绍与农夫山泉合作的茶园)
去年5月,周红海与农夫山泉签订了协议,他的茶园成为了农夫山泉在全国合作的60余个自采茶园之一。不过,由于设施设备跟不上,外加加工方面有一点问题,而农夫山泉对茶的要求又十分严格,周红海实际并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量履约,只交付了300多吨。
“要求是真的高。每一批加工出来的干茶,每天乃至每个小时都要茶汤留样进行品尝,以达到东方树叶茉莉花茶‘花香茶味’的统一标准。不光基地管理员会过来,农夫山泉的品控和研发人员都要过来喝,最后总的抽样还要寄到农夫山泉总部进行100多项农残检测。”周红海如是说。
但即便如此,与周红海茶厂合作的茶农还是深切感受到了变化。37岁的彝族茶农郑家崔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坦言,去年农夫山泉过来收茶后,她所在的龙平村斯须乐村民小组成员收入就有显著增长。以她家为例,每亩茶园的年收入从3000多元提高到了4000多元,家里10亩茶园,一下子就增收了1万多元。

(郑家崔说她家茶园去年增收了1万多元)
从记事起就开始采茶的左正兰告诉记者,之前她家做茶主要是靠天吃饭,通常只采春季茶,手工加工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卖不起价格,也没有固定的收入。与农夫山泉合作后,不仅秋茶也可以收了,收入也有了盼头。“我现在51岁了,两个小孩都在外面打工,现在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我也在考虑让孩子们回来家里,更好经营茶园。”左正兰如是说。

(左正兰说已在考虑让孩子回来家里一起经营茶园)
其实,感受到变化的还不止茶农。据钟睒睒透露,澜沧江有个啤酒厂的厂长告诉他,其所生产的啤酒销量去年翻了一番。而原因就是“农夫山泉开始在当地收茶,农民有钱了”。听厂长这样说,钟睒睒坦言:“我觉得比我们自己赚了400多万还开心。”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景东县茶仓茶业公司的老板刘虎这几天一直忙里忙外,见到农夫山泉的采购负责人,满是感激之情。

(刘虎在农夫山泉帮他建设的新厂门口)
3月31日,由农夫山泉公司投资2000万元捐建的茶叶初制厂建成完工,刘虎成为了这座现代化厂房的实际运营人和厂长。
“以前我们一般做茶是凭手感,试温度,但是现在农夫山泉捐建的这个机器是你不用凭手感,不用凭经验,直接就定了操作,完全是工业化的流程。”刘虎如是感概。

(农夫山泉在景东捐建的生产线)
2024年12月开始,农夫山泉公司在普洱市景东县、普洱市思茅区、普洱市景谷县、临沧市临翔区、临沧市云县陆续捐建了5座现代化厂房,厂房内安装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到了2万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厂的5倍以上。5座茶厂总投入预估超过1亿元。
刘虎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其在云南有49座茶厂,光景东县就有17座,接下来, 他将逐步把农夫山泉捐建的工厂‘复制’到其他工厂。“之前,我们云南没有一个大的企业来做这些标准化的工作,整个普洱茶产业也是散的,但是通过这次农夫山泉为我们引入标准化,势必将有助于更好推广我们云南茶”。刘虎进一步说。
对于这次农夫山泉的捐厂,景东县县长李八一对于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也变得信心满满。他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坦言,景东约30万人口中有17.8万茶农,在茶叶方面的人均年收入是5738元,县里接下来的目标是让茶农的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对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景东县县长李八一信心满满)
其实,捐赠工厂只是开始。在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眼中,在云南捐赠工厂,农夫山泉要做的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正是要在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做法,“授人以渔。”
除了捐赠建设硬件设施和设备外,农夫山泉还提前安排专家到现场调试设备、并对运营主体从生产团队搭建、生产技术要点、生产流程梳理和风险管控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让产线真正发挥潜力、让毛茶初制厂具备工业茶的运营思路和生产能力。
对于合作的自采茶园,农夫山泉的管理模式细致到户。据农夫山泉云南茶叶基地品质管理员李泽斌介绍,农夫山泉与合作茶厂约定了前端种植的118 项茶叶有机标准,这些管理标准超越国标。

(钟睒睒在茶叶初制厂落成仪式上)
“我们与茶厂和茶农是一个互助的联合体,我们是互为需求。”在钟睒睒看来,商业只有互为需求、平等互利,它才是一种文明形式。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捐赠双方的后续合作也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
“这些捐赠出去的制茶厂,可以自由对外销售,只要有出价更高的收购方,你完全可以卖给他们。但是,如果要销售给农夫山泉,标准必须达到我们定下的要求。我始终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竞争的环境,我出价高,我有我的标准,你今年做得好,我明年就给你加量进去。”钟睒睒进一步指出。
[湾财对话]
钟睒睒:“他利”是一种方法论
南都湾财社:钟总,您说在云南捐建茶厂,与茶厂及茶农是一种互助的联合体的关系,说让茶农多赚400万,又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比自己赚400万还要开心。国内商学院的专家说商业向善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善制利,第二个阶段是善利兼顾,第三个阶段是因义而利。您认为农夫山泉目前践行的商业向善的理念到了哪个阶段?
钟睒睒:第一,善是没有边际的,但实际上善又体现在方方面面。,因为大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善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第一他要盈利,他自身要非常健康。就如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教育,空乘会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条规则:首先戴好自己的氧气罩,再给小孩带上,再给旁边人带上。这个就是企业的生存价值。第二,我认为企业做善事,一定要有长远性。做善事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长期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要轻易去承诺,你一旦要承诺的时候,你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南都湾财社:您觉得国内的商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善?
钟睒睒:这里涉及他利和自利的话题,将自利放在第一位的企业,他的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因为你把他利看清楚,你自己也会成就这个事情,这是一种方法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