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当家产业”,即墨昂起“双龙头”
汽车产业加快新能源转型,绿色能源产业强势崛起,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主引擎——
锚定“当家产业”,即墨昂起“双龙头”
2025年即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集中力量打造汽车和绿色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放大产业带动效应。
于一个城市而言,千亿级产业,是当之无愧的“当家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具体到即墨,汽车和绿色能源这两大“龙头产业”,已成为这座城市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其中,即墨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24年整车产量突破45万辆、增长15%,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0%;绿色能源产业强势崛起,青岛首个立体确权的海上新能源项目——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全面开建,已初步构建起一条“海上风光”产业链条。

奇瑞青岛基地生产车间。
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开工建设,以及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即墨这两大“龙头产业”发展势能澎湃。下一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摆在即墨面前的一道新命题。
汽车产业领跑转型
伴随着新能源革命的风起云涌,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即墨拥有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和奇瑞青岛基地四大整车生产基地以及4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是青岛汽车产业最为集聚的区域。2024年,即墨汽车产业实现新突破——整车产量45万辆,新能源车占比首次超过20%。
在此基础上,即墨区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依托汽车制造业的先天优势,围绕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青岛市“10 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主攻方向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基点。
近日,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的一汽解放微型商用车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后将实现燃油和新能源车型的共线生产,规划年产微型卡车10万辆。这为即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底气。
实际上,一汽解放青岛基地自2021年便发力新能源板块。近年来,该基地围绕纯电、混动两大技术路线,不断完善产品布局,提升新能源车型占比,2024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2万辆,车型涵盖中重卡、轻卡。另外,一汽解放轻型车冲压车间已完工投产,该项目致力于打造解放品牌最大的轻卡基地、新能源商用车基地。
作为即墨汽车产业的“后起之秀”,奇瑞青岛基地一直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重点。2024年,奇瑞青岛基地生产整车16.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9.2万辆,成为青岛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今年,奇瑞青岛基地将持续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抓住进出口贸易政策有利条件,升级车型、扩大产能,预计整车生产25万辆以上。
“2025年,即墨区将瞄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发展方向,依托四大整车项目导入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型、提高整车产量,力争整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到30%。”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表示。
为实现这一目标,即墨将发挥整车项目产业链带动作用,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龙头企业深化合作,集中引进“三电”核心零部件项目,推动奇瑞KD件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和一汽智能锻造项目投产,云路新能源驱动电机项目完工,推进新一批汽车项目引进,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同时,保障奇瑞星途瑶光和风云T9新能源车型产销量提升,促进解放微卡项目整车上市。
绿色能源集群崛起
“双碳”目标下,以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已成为沿海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在青岛市着力打造的“4 4 2”海洋产业体系中,海洋新能源与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一道被列入着力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
布局基础设施项目,是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关键一步。眼下,位于即墨区田横镇的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海上部分全面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中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也是目前中国开放海域最大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一期计划今年建成并网,预计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超过19亿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万吨。
能源产业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距离田横镇不远处的女岛港区域,以青岛汉缆、宝鉴科技为骨干企业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聚链成势——青岛宝鉴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德国技术,已成为国内主要的风电传动系统生产商;青岛汉缆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海缆产品,目前已具备海底电缆、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经验……
专业园区是推动产业发展快速起势的重要载体。目前,即墨正全力推进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该产业园计划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区、智能船舶制造区、配套及预留发展区。其中,风电装备制造区主要布局风电装备制造、电缆生产等项目;智能船舶制造区主要布局各类高端船舶制造和维修等项目,还规划建设扩充码头泊位,保障大型、重型装备海运需求。为此,即墨成立由区委、区政府牵头调度的工作指挥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招商、统一服务”工作机制,加快项目招引建设,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产业基础良好,陆海统筹优势明显,正是具备这些资源禀赋,市委明确将即墨作为全市绿色能源发展的主阵地,要求即墨在绿色能源产业聚链成群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绿电更好应用,增强产业竞争力。
项目攻坚强化支撑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即墨区坚持把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聚焦重点领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服务项目落地推进。
提前摸清2025年拟建设项目底数,持续优化“摸底子、拉单子、定盘子、办手续”工作机制。在青岛市公布的2025年市级重点项目中,涉及即墨区的重点建设类项目73个,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就有8个——包括奇瑞KD件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共富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云路新能源研发中心项目等,既涉及整车制造,又包含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
在服务项目建设方面,即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2.0”等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流程,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即将落地的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总部项目计划分3期投资建设,一期规划建设年产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主机整机制造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便于大型风电装备运输,根据企业最初的厂区布局方案,需将位于厂区内的规划道路调整至地块南侧,但此举会导致投产时间至少延后2到3个月。
“了解到企业诉求后,我们会同即墨规划分局,多次现场调研,帮助企业调整优化设计方案。”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轮的研判推演,一个新的方案摆在企业面前:调整电控车间和电机厂房的布局,在不增加成本、不进行控规调整的前提下,将原先的一个厂区变为以规划道路为分界线的两个厂区,同时对规划道路的路口进行展宽、渠化,企业难题迎刃而解。
接下来,即墨区将紧扣全市“10 1”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链主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陆上,汽车产业加速驶入新赛道;海上,瞄准绿色能源追光、揽风。一幅“陆海并济”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在即墨徐徐展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梁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