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黔西北果蔬之乡架起连心桥 威宁中水镇“桥路攻坚”成效显著

时间:2025-04-14 21:28:00

4月,站在威宁自治县中水镇新落成的“良心桥”上远眺,蜿蜒的产业路穿过万亩蔬菜基地,满载蒜苔的货车正从这里驶向昭通、六盘水、毕节。一座投资20万元、横跨后河上寨村的便民桥,正让两岸3个村寨结束了百年淌河史,更将当地果蔬外运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过去绕行要40分钟,现在一脚油门就过河。”中水镇上寨村村民董荣平抚摸着桥栏上的护栏,言语间满是欣喜。

威宁中水镇的便民桥 赵伟 摄

作为黔西北著名的“果蔬之乡”,中水镇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900毫米的立体气候,让这里成为黔西北的“菜篮子”——早熟马铃薯4月抢“鲜”上市,黄元帅苹果7月挂满枝头,大蒜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紫皮蒜远销东南亚。但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的区位优势,却被境内6条大小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守着金山银山,却要望河兴叹。”中水镇党委主要领导道出了这个农业强镇多年来的发展痛点。

2024年,随着威宁自治县“四好农村路”攻坚战的全面打响,中水镇迎来转机。镇政府整合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1.2亿元,按照“以路兴业、以桥惠民”的思路,实施28公里产业路网改造工程。在海拔2200米的银厂村,5.6米宽的硬化路首次通到苹果园边,果农们用三轮车就能把刚采摘的黄元帅运到分拣中心。“往年烂在树上的果子,今年每斤多卖2块钱。”村民算着增收账,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

中水镇上寨村便民桥 赵伟 摄

桥梁建设更是牵动民心。全镇需新建改造的8座桥梁中,2024年已完成2座。在回族聚居的上寨村,投资20万元的便民桥横跨牛栏江支流,桥头立着的功德碑刻着“上寨村管涵建设项目,总投资20万元,总长度16米,受益农户360户,资金来源威财农,项目主管单位:威宁县乡村振兴局,项目实施单位:中水镇人民政府……”。“雨季蹚水过河摔伤牲畜的事再不会发生了。”村委会主任董荣平指着桥面防滑纹路介绍,这座采用装配式技术的桥梁,从开工到通车仅用30天。

据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权介绍,去年该县已投入1234万元新建48座便民桥,惠及24个乡镇10万余群众,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基础设施的改善,正催生裂变效应。在“蔬菜专业村”新光村,3.8公里进寨路打通后,冷链物流车能直达田间,原本每斤0.8元的白菜卖到昭通超市涨至1.5元。村民马文俊家的6亩大棚首次用上滴灌设备:“路好了,农资运费降了三成,农技员来得更勤了。”统计显示,全镇上半年果蔬外运量同比增长47%,带动户均增收3200元。

但发展中的“桥”仍在延伸。在中水镇党委办公室,8座待建桥梁的图纸摞成小山:“最急迫的是连接万亩蔬菜基地的后河、前河大桥,汛期运输中断让合作社每天损失超万元。”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该镇正积极申报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计划通过“群众投工+专业施工”模式破解资金缺口。而在8公里外的滇黔交界处,投资4500万元的省际公路已启动测绘,建成后将形成直达昭通机场的2小时物流圈。

便民服务桥 赵伟摄

夕阳西下,中河两岸的蔬菜大棚镀上金边。桥头“修通民心路,架起致富桥”的标语下,菜农们正将打包好的蒜薹装车。车轮碾过新铺的沥青路面,载着高原果蔬驶向山外,也载着中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驶向乡村振兴的春天。

【记者手记】

从中河岸边的百年渡口到飞架两岸的现代化桥梁,从泥泞阡陌到产业坦途,中水镇的变迁印证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真理。在贵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每座桥都是联通民心的纽带,每条路都是奔向小康的跑道。当基础设施的硬件与产业发展的“软件”深度融合,这片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马红梅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