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期刊发展服务强国建设新范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品牌学术期刊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载体,既以话语体系建构引导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发展,又以学科建设支撑、学术生态培育来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创刊40年来,《江苏高教》以“站在学科领域前沿,把握改革发展脉搏,突出应用理论研究,强化学术争鸣气息”为原则,系统呈现中国学者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成为自主知识生产、传播与评价的重要平台,与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品牌建设之路。
强根基——
从导向坚守到示范引领
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学术导向是品牌学术期刊办刊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江苏高教》(以下简称“期刊”)时刻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己任,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围绕国家重大政策、聚焦教育发展重大主题强化政治站位,科学制定出刊工作计划、策划相关栏目,确定了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刊文标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贯穿出版工作全流程。例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重要文件一颁发,期刊立即以文件精神为指针,瞄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际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组织编发高质量稿件。
为体现学术性,期刊不仅大力宣传高教政策,还致力于将思想宣传融入深刻的理论探讨之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展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破瓶颈——
从知识“园地”到学术“源地”
近年来,期刊也曾因刚性淘汰的评价机制、优质稿源短缺等现实问题,面临巨大的办刊压力。
2022年,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业界交流,期刊编辑部逐渐统一了观念:一是要正确认识学术评价与学术传播的功能。二是要增强问题意识,推动学界围绕问题展开跨学科研究。一方面,要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另一方面,要能为一线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提供工作、学习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方法。三是要推进“源地”建设,把期刊打造成学术观点的发生源地、学术探讨的影响源地、学术成果的传播源地以及作者研究创作的动力源地。就此,期刊从编辑规程优化、高水平作者队伍建设、稿酬标准设置、选题策划机制完善等8方面形成《〈江苏高教〉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该方案实施两年多来,期刊发表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论文。这些文章展现了教育研究者立足中国实践、探索前沿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体现了期刊以高质量成果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
求实用——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期刊,高等教育学术期刊因其研究内容与文化教育生态深度耦合,形成了覆盖教育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及社会公众的多元读者网络,并拥有跨学科、跨领域的作者资源,其社会辐射效能呈现出显著的渗透性特征。
当前,从知识服务维度而言,单纯服务于专业话语体系的知识生产已难以满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期刊致力于构建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赋能机制,打造了“学术—社会”的互动闭环。
一方面,强化教育政策研究的智库功能,通过实证研究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重点编发了不少既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又有较强实践指导作用的优质文章,受到高校和党政行政机关领导的关注与好评。另一方面,以重大活动拓展学术成果转化通道,将理论创新转化为推动青年人才培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的实践动能。
期刊每年面向全国举办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届。该学术研讨会通过构建“前沿议题引领+跨界协同创新”的学术生态体系,实现了多维突破。一是以问题导向的议题设置机制凝聚学术共识,搭建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对话平台。二是采用“全渠道融合+公益性理念”的办会模式,既通过线下论坛集聚权威专家资源,又以公益办会聚集大批青年学者,借助云端学术交流社区拓展青年学者成长空间。三是依托专业化运营体系形成“学术生产—传播转化—价值实现”的闭环机制。
这种立体化发展路径不仅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公信力与内容生产力,更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构建起连接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生态网络,使期刊在服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持续释放品牌辐射力。
抢先机——
从纸质载体到纸数融合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大背景下,期刊主动融入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强化“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积极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教育共识,通过学术成果的大众化传播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坚持内容为王,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期刊注重优质学术内容的大众传播,优先于纸刊对重点论文进行数字化改编。快速且高效的内容呈现,既扩大了期刊的二次传播,也使研究本身获得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社会评价。
坚持全媒体融合传播,扩大优质学术成果传播半径,实现价值共创。注重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差异化,使内容供给与制作形式、媒介表现形式相匹配。采编平台侧重期刊官方形象推广,微信公众号侧重学术内容再生产与提供主动的知识服务,打造“重点文章推送”“重要二次转载推介”“重大学术活动推广”三重内容矩阵。微信公众号重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高质量的内容输出、丰富的活动策划、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吸引了一批师生加入学术新媒体与品牌期刊的创造中,实现了用户参与共创的目标。
初步探索新型出版模式的应用路径。2025年起,编辑部先后启用知网增强出版服务和第三方智能编校系统,开拓科研成果丰富媒体呈现形式,发挥人工智能对于自然语言的高效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编辑加工的效率,也有效避免了学术不端行为。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期刊将坚持以主题鲜明、内容厚重、引导深入的好文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期刊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同时深化学术供给侧改革,以“问题导向+数字赋能”模式打造期刊发展新范式,推动学术辐射力与社会服务效能的协同提升,彰显高等教育品牌期刊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编辑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5版
作者:沈广斌 刘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