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神农”:一粒种子的时空接力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肖军 黄莎
怀化,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稻作文化薪火相传,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耕文明。
“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
位于五溪大地的洪江市安江镇,境内的高庙文化遗址中,发现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宛如一部没有文字的《农书》,向人们展示着五溪先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智慧。这片过去被认为的“南蛮之地”,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53年,蝉鸣阵阵的夏日,青春焕发的袁隆平踏进与高庙文化遗址隔江相望的安江农校,在这里开始了长达37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并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让“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的誓言,化作金秋时节最饱满的稻穗。
从远古的碳化稻谷到当代的杂交水稻,从高庙先民原始耕作到袁隆平院士发明的“东方魔稻”,这片土地始终延续着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
农业耕作的土地上,深扎着五溪儿女的根,涵养着五溪儿女的情。
当金色的稻浪在五溪大地翻滚,我们仿佛看见:七千年的农耕智慧,正通过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传奇。
远古回响:五溪先民农耕文明的探索之路
秋日的岩里村,沅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满目葱茏的橘林间蜿蜒舒展。
沿着青石铺就的山径拾级而上,穿过斑驳的石桥,一株古树擎天而立,冠盖如云。树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巍然静立,守护着这片沉睡数千年的文明圣地——高庙遗址。
1991年的那个春天,考古工作者的手铲第一次叩响了这片土地的记忆之门。随后的三次发掘,3万余件珍贵遗存破土而出,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该遗址命名的高庙文化,集中展现了距今7800年至6600年间中国史前文化的绚丽画卷。

(高庙遗址博物馆)
与安江农校纪念园隔江相望的高庙遗址博物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颗粒虽小,却让远古的时间复苏,打开了人类稻作农业起源的神秘大门。
当我们将高庙文化置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坐标系中,其独特价值愈发凸显。相较于68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高庙文化以其7800年的历史纵深,重新定义了长江文明的时间维度。那些精妙绝伦的白陶制品,以及诸多的初创与发明,构成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瑰丽画卷。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原主任、二级研究员贺刚,这位与远古文明对话的学者,在主持高庙遗址发掘时揭开了先民生活的神秘面纱:“高庙文化中发现碳化物谷粒,并在高庙先民的石器上发现了薏米的淀粉粒、莲子”,这些穿越时空的物证,无声诉说着远古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存智慧。
穿越历史的长河,怀化的稻作文明如繁星点点,其光芒远不止于高庙文化的一隅。
在这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上,138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星辰般散落,构成了壮观的“㵲水文化类群”。其中,会同黄茅团与连山坛子颈遗址以其5-10万年的厚重积淀,在沅水之滨镌刻下远古文明的印记。
会同山水之间,神农氏的足迹历历可寻。十余处新旧石器遗址星布其间,犹如散落的历史密码,诉说着五万至十万年前连山一带先民繁衍生息的故事。至炎帝时代,这里已是炊烟处处,文明曙光初现。
漫步连山古道,仿佛仍能听见远古先民劳作的余音。洪江高庙的稻作遗存、靖州竹蓬的农耕痕迹、中方高坎垅的文明印记,无不印证着这里曾是炎帝神农氏以连山为核心,向四方传播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史册所载炎帝“十大功劳”,在会同的山水间寻得生动印证。每处遗址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件文物都承载着文明的记忆。
《周易·系辞》《白虎通义》《管子》等古籍明确记载: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明,发明农具,教导百姓耕作。会同周边洪江高庙、靖州竹蓬等遗址发现的稻作痕迹,与神农氏“始种五谷”的传说完美契合。至今,当地仍保留着祭祀神农的古俗,秋收之后,村民以新谷、三牲酬谢神农,祈求来年丰收。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所言,湘西地区绝非上古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一论断在沅水两岸的田野间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
2300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路顺江而下,进入溆浦,并游历于怀化多地,开始了长达9年的沅水行吟,留下了《涉江》《山鬼》《橘颂》《离骚》等千古流传的楚辞名篇。在他的作品中,就有这片土地“禾大谷香”的记载。
翻开《楚辞》,我们沿着《招魂》和《大招》诗意般的记录,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某个秋日。傍晚,日方下舂,残阳如血,晚霞似火,村落中心的屋场上点起熊熊篝火,一场为天神和山鬼“招魂”的祭祀仪式正在举行。屋场周围,堆满了数堆高达六仞的储粮草垛——“五谷六仞、设菰粱只”!(注释:周代文献记载一仞等于七尺)
对于屈原在《大招》中所称的“六仞”,南宋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直接解释为稻禾“其穗长六仞”,若“一仞”等于“一寻”,那应该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无疑也反映怀化地区稻谷的壮实。
秋风拂过,新晃侗乡的梯田泛起层层红浪。玛瑙般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在这片侗家人世代耕耘的土地上,珍稀的红米品种被完好保存至今,成为见证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
翻开泛黄的清乾隆《晃州厅志》,“糯之种则有扫箕糯、光头糯、牛皮糯、红糯、白糯、种禾糯诸名”的记载跃然纸上。其中“红糯”二字,正是今日闻名遐迩的侗藏红米的前身。千年时光流转,这抹红色始终未曾褪去,在侗家人的精心守护下愈发鲜艳夺目。

(侗藏红米闪烁着宝石般的光彩)
侗藏红米传承人姚茂洪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捧新收的米粒,阳光下,富含花青素的米粒闪烁着宝石般的光彩。“这是我们侗家的五溪红宝石,”他自豪地说,“从选种到收割,每个环节都遵循古法,才能保持这份独特的绛红色彩。”
这抹红色不仅惊艳了时光,更赢得了学界的高度赞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其为“中国的吉祥红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则认定这是“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晨曦初现,溆浦县黄茅园镇的山间梯田笼罩在薄雾之中。微风拂过,一簇簇晶莹饱满的稻穗轻轻摇曳——这便是享有“糯米之王”美誉的溆浦白丝糯,其糯米以其洁白和细密的质地闻名。
据史料记载,明代“十八军夫”在合田垅屯田时,首领姜广发现并培育出这一珍贵稻种。经传统工艺加工后的白丝糯糍粑白如雪,软如棉,拉如丝,落口融。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特颁诏令“免秋粮三年”,使其成为朝廷贡品,故有“天下第一糯”之称。
走进传统的白丝糯加工坊,石磨缓缓转动,雪白的米浆顺着磨槽流淌。村民抚摸着新磨的糯米粉说:“白丝糯娇贵,只长在海拔刚好的冷浸田里,喝的是山泉水。”
千百年来,当地农人始终恪守着最传统的种植与加工技艺。从选种育苗到山泉灌溉,从手工石磨到木甑蒸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溆浦白丝糯在2021年成功获批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漫步怀化乡间,千年的农耕智慧在稻田里生生不息。
稻浪起伏的时节,辰溪县田湾镇的田野铺展金黄,稻花鱼在禾间欢快游弋。
这一独特的“稻鱼共生”方式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在从渔猎转向农耕的过程中,开创性地将鱼类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至清代乾隆年间,稻花鱼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被列为朝廷贡品。
如今,有着“中国稻花鱼之乡”美誉的辰溪仍延续着这一传统。当地举办稻花鱼文化节,让游客体验捕鱼乐趣,使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西晃山半山腰的芷江千丘田玉腰米基地)
秋风送爽。在芷江侗族自治县最高峰西晃山脚下的千丘梯田,金灿灿的稻谷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腰,似给青山围上了一条金黄的围裙,稻穗低垂,随风摇曳,芳香弥漫。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米”。这里产出的稻米,细如美腰,晶莹剔透,煮成饭白如凝脂,软硬适中,清香可口,被当地人称之为“玉腰米”,曾是历代朝廷的贡米。沈从文在《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中写道:“芷江……又出产好米,西望(晃)山下有一种特别的玉腰米,做饭时长到五分。”
当城市被热浪笼罩,雪峰山北麓的溆浦山背梯田却以22℃的清凉,成为游客向往的“天然空调房”。
这里隐匿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自明朝起,为逃避战乱,花瑶人选择在这片山高谷深之地定居,他们不仅在此繁衍生息,还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云上梯田”和精美绝伦的花瑶挑花艺术,共同构成了独具花瑶特色的民族文化。

(溆浦山背梯田)
溆浦山背梯田景观堪称一绝,它始建于先秦,从海拔300米延展至1400多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梯田之一,被袁隆平院士誉为“雪峰山稻作文化的鼻祖”和“世界农耕文化的活化石”。秋日观梯田美景,满山金黄,风吹稻浪,空气中弥漫着稻香。
作为中国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怀化稻作农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也见证着怀化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当代丰碑:袁隆平用“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
水稻与五溪大地有着“天作之合”的机缘。稻米是这方水土养育万民的主根。高庙遗址的碳化稻谷粒震撼世界,默默地诉说着农耕文化的文化历史。水稻也存于文明传承和文字记忆之中。
斗转星移,混着稻禾的清香,七千年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故事,成就了怀化农耕文明的另一个高光。
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高庙的田野禾苗青青,阳光下,青年袁隆平与远古播种者的剪影重叠,让沉睡的基因苏醒成金色的谷粒。一粒种子承载着文明的密码,以生命的倔强跨越时空,最终用沉甸甸的稻穗,书写着人类与土地永恒的约定。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本可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的他,毅然扎根偏远的安江农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之中。这一扎根,就是37年光阴,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这块温润的土地。

(安江农校纪念园 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迎着爽爽的秋风,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这片神圣的土地,一块书写着“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红色大字的稻谷形状石头高高耸立,道路两侧的冬青苍翠挺拔,像卫士般守护稻田升腾的梦想。
在园内有一片试验田,64年前,袁隆平院士就是在这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谷,从此开启了杂交水稻的漫漫求索路。
举目望去,只见冬青后一片1.3余公顷的试验稻田被分成若干片,金黄色的稻浪翻腾。田垄边,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话语格外醒目。不远处,袁隆平所书红底黄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伟大志愿,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站在田边,仿佛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当年头戴草帽,高挽裤脚,浑身沾满泥水,弓着身子在田间辛勤劳作。
在这里,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数次地观察筛选,无数次地栽种试验,即便遭遇失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破坏,也毫不气馁,而是愈挫愈勇,执着、顽强地坚持着,彰显着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道路上“不登顶峰,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漫步在纪念园的主道上,只见古树参天,当年的办公楼、教学楼、培训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静悄悄地掩映在茂密的绿林之中,仿佛在向每一位造访者诉说着往日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无比辉煌的科研岁月。
在一处毫不起眼的低凹地段,有一排低矮的平房,袁隆平的旧居就在其中。一块小小的坪地,一条窄窄的水沟,两扇简朴的小门,三级粗糙的小台阶,构成了袁隆平旧居门前的独特景象。屋内,房间狭小逼仄,光线暗淡,家具简陋陈旧,真称得上“蜗居”。
然而,又有谁知道,就在这艰辛困苦的条件下,袁隆平无数次与深夜、黎明相伴,长年累月与寒冷、酷暑抗争,伏案工作,苦思冥想,一心探寻雄性不育系水稻的奥秘,只为揭开杂交水稻长出穗长颗大谷粒的真谛,实现“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与协作攻关,1973年盛夏,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让粮食亩产量开始发生质的飞跃。
那一刻,袁隆平那紧锁已久的眉头舒展开来,黝黑而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鲜花般灿烂的笑容。
这是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产业化利用的国家。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1981年,袁隆平牵头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他也由此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世界粮食奖”等众多国际、国家最高荣誉奖项,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此,高庙遗址的稻种与杂交水稻的种子,在时光里完成了一场接力,跨越七千年的“稻粒传奇”,或许与这片土地的自然恩赐有着命运的缘分。

(袁隆平查看稻谷长势)
一切收获都发端于泥土,一切伟大均孕育于平凡。
袁隆平在《妈妈,稻子熟了》中诗意地描绘了“禾大谷香”的美景:“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
有学者提出,农业是“怀化献给世界的礼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怀化较早将野生植物驯化为谷子;在现代,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
袁隆平曾深情地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袁隆平不仅潜心科研,更致力于技术推广。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他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持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才,1.4万余名学员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异国他乡。
2023年6月28日,来湖南参加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一碗来自非洲的杂交水稻米轻轻地放在了袁隆平墓碑前。
这是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人民最真挚思念的礼物。
杂交稻种播天下。怀化将“一粒种子”的传奇与“世界稻都”的荣光,织入中华文明远播非洲的锦绣长卷。

(2024年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当地村民开心地接收从收割机中喷出的稻谷。傅聪 摄)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个令人欣喜的丰收长镜头——
2025年5月下旬,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马义奇镇,正值当地杂交水稻收获时节。
稻浪千重,稻香弥漫。当地农民把收割的稻穗高高举过头顶,口里喊着:杂交水稻,擦拉贝(当地语,意为“最好的东西”)。笑容,绽放在每个人脸上;笑声,在广阔田野上流淌。
一粒粒稻种,跨山越海,路远情长。
2006年,袁隆平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来到这个国家,筚路蓝缕,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东方魔稻”帮助马达加斯加人民实现了粮食自给的愿望。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
如今,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了感谢袁隆平,该国面额最大的纸币上,印上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图案,以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
让我们将目光从非洲大陆转向万里之遥的怀化。
2025年5月20日,马拉维共和国农业人才培训班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开班,怀化市人民政府向这个非洲国家捐赠2000公斤优质杂交水稻种子。
这份珍贵的礼物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见证了中非友谊的深厚情谊。马拉维驻长沙总领事哈里斯·波塔尼轻轻地抚摸金色的种子,一脸喜悦,仿佛看到马拉维稻浪翻滚的丰收景象。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也是怀化作为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的担当。
稻作传万里,稻香飘海外。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也造福了世界。自1979年起,中国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约70个国家、地区,全球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800万公顷,年增产粮食约1600万吨,已成为解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的可行路径之一。
徜徉在安江农校纪念园,睹物思情,如一丛丛火花,在我们的心间跳动,一股股思念,在心胸里滚动。
袁老啊,你走的时候,你心里那个“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梦,已经圆了。你立志要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逐步圆梦之中;你那个“禾下来乘凉”的梦,在后来者的接续努力下,也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你留下的种子精神,更是激励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种业之都:怀化“芯”的全球“稻路”
金秋的五溪大地,稻浪如海。每一株稻穗都低垂着沉甸甸的头颅,仿佛在向这片孕育它们的土地致以最虔诚的敬意。
游人们穿行在金色的海洋中,指尖划过稻芒的瞬间,触摸到的是七千年农耕文明绵延不绝的脉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
作为中国南方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怀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发源地”这个世界唯一品牌的核心引领作用,奋力建设“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旅游“金三角”。
漫步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仿佛置身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如同聆听一曲动人的田野牧歌。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高庙遗址博物馆、天工开物研学生活营等景点游人如织。游客们或驻足观赏珍贵的农耕文物,或亲身体验传统农事活动,或认真聆听专业讲解,深切感受着千年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怀化,是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素有“物种变异的天堂”美誉的怀化,为世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全国三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如何攥紧中国种子,延续千年农耕文明的辉煌?
“扛起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的责任担当,打造‘国际种业之都’。”怀化响亮的口号掷地有声。
2023年7月,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大湘西区域中心正式落户怀化,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还被授牌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江研究基地”,为推动怀化种业科技创新按下了“加速键”。
科技创新犹如春风化雨,催生出一座座种业高地——怀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等16个制种育种平台如明珠般镶嵌在这片沃土,其中5个国家级、6个省级平台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种业创新的锦绣蓝图。
放眼五溪大地,一粒粒饱含科技智慧的良种正破土而出,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走向神州。这些承载着“高产优质、绿色抗逆、专用特用”特质的“种子选手”,正在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怀化芯”。
0.9万公顷杂交水稻制种田翻滚着金色波浪,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十分之一的制种规模,让怀化稳稳占据湖南种业版图的中心位置。828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蔬牧草种质资源在此生生不息。
作为冰糖橙、金秋梨的发源地,怀化的土地上流淌着甜蜜的基因。而2340种中药材的繁茂生长,更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南方中药谷”——茯苓深藏大地,黄精滋养千年,龙牙百合绽放如诗,每一味药材都诉说着中华医药的博大精深。

(老挝占巴塞省东孔岛亚钾国际三季稻田试验田收割现场)
一株金穗,远渡重洋,孕育的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历久弥坚的友谊。
金秋,老挝占巴塞省东孔岛亚钾国际三季稻试验田里稻浪翻滚,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穗沉粒饱,当地农民正挥镰收割,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湄公河畔。
2023年,一支由怀化天天食品、市农林集团与亚钾国际组成的“种业远征军”,在占巴塞省东孔岛播下第一粒希望。这项为期五载的“老挝杂交水稻推广计划”,将让中国杂交水稻的基因密码,在老挝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粒种子,跨越山海;一株稻穗,联结世界。怀化实施国际交流深化拓展行动,推动本土种业企业、科研院所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东盟国家种业合作。
2023年6月,怀化市经贸代表团赴老挝、柬埔寨、缅甸开展农业合作洽谈,12份合作协议如金秋的稻穗般沉甸甸地落地。这些白纸黑字,写下的不仅是一笔笔贸易往来,更是中华农耕文明与东盟国家的深情对话。
次年仲夏,当荷花绽放在㵲水河畔时,马来西亚优兴隆集团跨海而来。在奥谱隆科技的试验田边,农林集团的加工车间里,来自热带的客人们惊叹于杂交水稻的神奇。双方执手相谈,一个全产业链合作蓝图,正在这片曾经孕育出杂交水稻奇迹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怀化国际陆港 全媒体记者 田敏 摄)
从东盟到非洲,怀化“稻”路越走越宽。在马拉维共和国,产业示范园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在老挝,万亩水稻基地的稻浪翻滚如海;在马来西亚,试种田里的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与此同时,中国种子集团、深圳创世纪等种业翘楚相继落户怀化,滋润着这座“国际种业之都”的成长。
稻香时节,五溪大地再续“粒粒皆辛苦”的农耕传奇。怀化深耕杂交水稻制种沃土,21.6万亩良田正孕育“中国芯”的希望,105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的目标,正在书写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注脚。
稻作千年,生生不息。从高庙遗址的碳化稻谷,到杂交水稻的技术突破,农耕文明的薪火在这片土地从未间断。如今,当激昂的陆港汽笛与田间收割机轰鸣交响,这座“种业之都”正书写着新的农耕传奇。
可以预见,未来的五溪大地,不仅会孕育更多“中国芯”的好种子,更将让饱含中国智慧的良种,沿着中老班列的铁轨、顺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航迹,在异国他乡生根抽穗。
透过一粒种子的前世今生,无不凝结着五溪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怀化农耕文化的厚重与绵长,铭刻了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丽画卷。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怀化的农耕文化从远古之初走向未来。滥觞于岩洞,跨越山海,造福世界。
当东南亚的稻浪翻涌着怀化育种的波纹,当非洲农田飘来杂交水稻的芬芳,这正是中国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生动绽放。
在希望的田野上,勤劳勇敢的怀化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在接续奋斗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