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鞍山到东营!“焦鸣华夫妇红色文物捐赠”见证红色传承

时间:2025-05-21 18:01:00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东营市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庄重、意义非凡的革命文物捐献仪式。仪式上,来自鞍山的王京临、王力峰兄弟,带着一份跨越时空的深厚情感,将一批珍贵的抗战文物郑重捐赠给东营市文旅局,让现场所有人深刻感受到一家三代传承不息的红色血脉。

这对兄弟与此次捐献的文物,背后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故事。回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王京临、王力峰的母亲——“新中国第一代女法官”焦鸣华,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后大张村抗日联络站的交通员。她巾帼不让须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胆识,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重要情报,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焦鸣华的父亲焦同仁,身为地下党员和联络站负责人,以教书为掩护,巧妙地周旋于敌人之间,组织和领导着联络站的工作。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成为当地抗战力量的主心骨。焦鸣华的母亲韩其秀,同样是联络站的老交通员,她默默协助传递物资、护送同志,为抗战胜利铺就坚实道路。一家人在不同岗位上,只为同一个目标——抗击日寇,赢得民族独立。

解放后,焦鸣华、王其舜夫妇因工作需要来到鞍钢任职。尽管工作忙碌,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鞍钢,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将革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通过言传身教,将信仰火种传递给子女。他们常常给子女讲述后大张村抗日联络站的故事,教导子女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如今,尽管焦鸣华夫妇已离世,但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影响着后人。王京临、王力峰及其他兄妹,从未忘记父母的教诲。

今年5月12日至19日,王京临、王力峰与鞍山红色精神传承志愿者一行五人,从辽宁鞍山出发,一路奔赴山东,开启为期八天的红色探寻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山东东营、临淄等地,尤其是后大张村抗日联络站,这座在抗战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联络站,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奉献,更是王京临、王力峰家族投身抗战的见证地。

5月14日,王京临、王力峰兄弟将母亲焦鸣华当年在淄川法院工作时的珍贵资料和照片郑重捐赠出来。这些泛黄的文件与影像,不仅承载着焦鸣华在司法岗位上的奋斗记忆,更成为此次红色文物捐赠系列活动的开篇序曲。

5月15日,中共临淄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临淄区档案馆收到王京临、王力峰兄弟捐赠的特殊礼物——母亲焦鸣华当年工作用过的笔记本、书籍等。这些物品是焦鸣华投身革命与建设事业的生动见证。

5月16日,兄弟俩在后大张村抗日联络站旧址,怀着崇敬之情,整理、收集了诸多与抗战相关的文物,这些都是抗战历史的生动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后大张村抗日联络站旧址如今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修缮与扩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在5月18日捐献仪式现场,王京临眼含热泪激动地说:“这些遗物是我的母亲、姥爷、姥姥、舅舅以及众多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见证,承载着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希望通过捐赠,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让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也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包括抗战时期的信件、徽章、武器等,被郑重地交到东营市文旅局负责人手中。

东营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革命文物捐献意义重大。这些珍贵文物的入藏,将极大地丰富东营市的革命文物馆藏资源,为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实物资料。

这次革命文物捐献仪式的成功举办,是鞍山市、东营市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法院档案到抗战文物,从个人珍藏到历史见证,来自鞍山的王京临、王力峰兄弟,循着家族先辈的革命足迹,将一家三代的革命情怀,化作一份份珍贵的文物,令红色血脉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全媒体记者 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