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那些模糊又坚定的身影——一座闽中山城的追寻与铭记

时间:2025-05-27 11:44: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福州5月26日电题:记者手记丨那些模糊又坚定的身影——一座闽中山城的追寻与铭记

王楠楠、钟炜俊

细雨绵绵,青瓦含烟。

福建,永安,复兴堡。站在斑驳的土墙下,71岁的余尔望说:“这是我们余氏家族的祖屋,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80多年前,这里是台湾同胞抗日的一个重要联络站。”

厚重的木门,被缓缓推开了。穿过细密雨帘,这座以“复兴”命名的古堡为我们打开了尘封的岁月。

1895年,《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台湾已陷入殖民桎梏,近五十载激愤难平。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尽管台湾仍处于日本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但岛内很多仁人志士开始将抗日的重心转向大陆,纷纷奔赴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与日寇作战。

回廊幽幽,苔色侵阶。寂静中,与复兴堡对话,那木质桌椅、雕花窗棂、墙壁上的诗,都记载了台湾同胞往日的战斗岁月。当年的日子,物资匮乏、人手紧缺,这片阵地上的每一位台胞都身兼数职。他们或搜集情报,或奋笔疾书,或组织更多人们奔赴抗战前线。那时,余尔望堂伯的任务,是在这里负责手摇发电机,以保证电台联络通畅。

翻阅中共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的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抗战期间,当地的客家土纸作为刊印文章、著作的载体,在永安和东南其他地区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台湾研究季刊》《台湾问题参考资料》就是抗战时期台湾同胞在永安出版的。当时用来印刷抗战文章和著作的油印机,如今收藏在永安市博物馆。

午后,细雨初歇,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如约而至。近年来,罗旌灌一直致力于永安地区抗战文物的整理、保护和修复工作。从博物馆的永安抗战风云展览到《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宣传册,台湾同胞热血抗战的事迹,触动着我们的心灵:那些模糊但珍贵的照片上,他们的青春面孔多数已无法聚焦,但他们执旗的手、行军的脚步、挺拔的身姿,传递着中华民族那坚韧而执着的斗争精神。

博物馆内,参观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一群小学生用好奇的目光,凝视着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今天,这些孩子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所看到的这段历史,但终有一天,长大的他们会再次来到这里,追寻、铭记那些为中华民族献出生命的青春面孔。

吉山村、萃园、音乐专科学校……触摸着历史,我们一路追寻,一路思考。一个个滚烫的名字、一重重不屈的身影,闪耀在历史的星空里。李友邦就是闪耀其中的一颗星。

抗战期间,活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湾同胞抗日队伍,主要是由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他们主要从事的抗日活动包括建立战地医院、审讯日军俘虏、翻译缴获的日军文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黄俊凌对抗战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湾同胞的抗日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除此之外,他们还进行了一些文艺汇演活动。”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4月出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友邦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于1939年组建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这是抗战时期,台湾同胞第一次有组织地参与祖国大陆的抗日战斗。

如今,留存下来的相关历史资料不多,但我们从中看到了往昔战斗的艰难,也看到了为了胜利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李友邦率领的抗日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共同抗战的斗志,整个抗战期间,台湾同胞的抗日足迹几乎遍及大陆所有抗战地区。“他们的这些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整个中国大陆区域的抗日活动,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抗日,作出了特有的贡献。”黄俊凌说。

然而,许许多多英勇奋战的台湾同胞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硝烟弥漫处,有人隐入历史褶皱,有人埋骨无名青山。八十余载光阴流转,这些消逝在时光尘埃中的身影,将民族气节凝成永恒的丰碑。

正如李友邦的夫人严秀峰后来所写:“我渺小的一生,便是在这伟大的时代光辉的历史中一粒微尘,但对于抗日卫国这段岁月,确是我与先夫李友邦先生,毕生难忘的时日与记忆,假使我们能重活一次,我会毫不犹豫的和我先夫李友邦,仍然愿意把我们的生命,献给伟大的祖国和具有民族血缘的台湾故乡。”

山风掠过,将80年前胜利的气息带到今天。

那些摇曳在复兴堡土楼砖缝里的青草,那些定格在发黄照片中的脸庞,那些博物馆中承载着战火硝烟的展品,都昭示着最朴素的真相——

当海峡的浪涌拍打两岸礁石,激起的从来都是同源同质的水花。这份用鲜血缔结的基因契约,仍在每个危难关头彰显出血脉相连的明证。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