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个人简介(三国杀:荀彧——济世安邦)
人物简介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被后人称为"王佐之才"、"荀令君",先后为袁绍、曹操打工卖命。荀彧认为曹操有雄略,而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故而投于曹操麾下。至此,在以下方面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在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在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整体观赏
整体上给人一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觉。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
局部赏析
- 笏板
荀彧上朝手里拿的叫什么?
这个东西叫笏板。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 典籍
深入的研究经典著作,是标准的宅男,村里有什么婚丧嫁娶、春游活动什么的叫他,他都不去,朝廷了解他的学术水平,征召他做官,他也不去,就在家里认真研究典籍。
- 帽子
荀彧上朝时戴的这顶官帽,纹饰、做工精致华丽,配色雍容大气,搭配朝服看起来庄重又不沉闷,根据样式和年代判断,这顶帽子的学名应该叫做进贤冠,是汉朝时文官上朝戴的礼帽,司马懿做官以后戴的也是这顶帽子。
- 服饰
文武袍,又叫文武袖,这种服饰一般出现戏曲里面,表示荀彧能文能武、表示作为文臣的荀彧处于领兵的战斗状态,比如关羽在民间传说里面有夜读春秋的美谈,又有举世无双的武勇,就会身穿文武袍,岳飞、于谦这种能文的武将和能武的文臣有这种装扮的绣像。
台词赏析
荀彧:驱虎:驱强击弱,诸敌皆破。/巧引祸水,不费干戈。
在官渡之战中,帮曹操稳定大后方,有荀彧的坐镇,许都这边,袁绍的内应没能弄出来呢什么大的动静。再者,给曹操的后勤供给,保证了曹操无后顾之忧,专注于战争。在曹操想退却时,他几句话把曹操的后路堵死了,坚定了曹操决战到底的信念。官渡之战的战略构想是荀彧提出的,事后证明,荀彧这个策略非常凑效。
节命:秉直怀义,忠节不动。/轻身为国,赤诚为先。
众所周知,荀彧在曹操的崛起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荀彧没有走到前线替曹操出谋划策,但他承担了曹操集团的后勤工作,让在前线打仗的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还有充足的粮草,荀彧可谓居功至伟!
阵亡:食汉之禄,佐汉无二
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亡(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后汉书》则记载: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献帝深感痛惜,祭祀之日不奏乐,谥曰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