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静海县在哪里(天津静海的历史!)

时间:2024-12-02 10:48:23


静海,历史悠久,文化绵长。

  大约六千年前,静海一带还是一片浅海,由于陆上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注入海中。在近海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沉积。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沉积逐渐堆垒延伸,渤海渐渐向后退去。到了至今约四千年的夏代,便形成了静海一带的陆地。从此,拉开了静海演变、发展的历史帷幕。


春秋战国时期

  静海一带形成陆地后,由于这里地势低洼,不是泄湖,就是沼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有人烟。

  春秋初期,静海一带属于齐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他应燕庄王的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事成后,燕庄王送他返齐,在将到今天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便把静海一带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期,各国不断发生战争。齐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齐国军队攻取燕国十城,静海一带又属齐国。

  燕昭王即位后,经过长期的积蓄力量,国威重振。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齐几乎灭国。此后,静海一带又回归燕国。

  时间过去不到四十年,即燕王喜八年(前247年),燕赵两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又属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静海一带属秦国钜鹿郡上谷地。



西汉至东汉

  西汉王朝建立后,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现静海境内第一次建起县城,即东平舒县。县城设在今陈官屯镇西钓台村西北 400米处。城垣基本成方形:东垣 518米,西垣519米,南垣501米,北垣508米。从最近在这里挖掘出密集的水井可以判断,当时这是一座相当繁盛的城池。

  据《水经注》记载,西汉时,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池河北,泒水(今大清河)南。大致包括现在的大城县东部、静海县全境以及天津市郊海河以南的地区。

  西汉时,东平舒县先属幽州刺史部涿郡,后属渤海郡。当时,东平舒县的疆域虽然比现在的静海县大很多,但人口却很少,大约只有4万人。

  东平舒建县一百多年后,也就是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渤海水大溢……九河之地为海所渐”,致使今静海县一带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村庄被淹,东平舒的县治也由今天的西钓台往西迁至大城。

  此后,静海一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隶属其他州县。

  东汉时,先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东平舒县(县治在今大城,下同);元和二年(90年),又属河间国东平舒县;建安末年(196-219年),再属章武郡东平舒县。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静海一带遭受破坏很大,唯独这里的制盐业较为兴盛。据《水经注》说:“渤海郡高城县(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10公里处)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盐煮海水,籍盐为业。”



三国至宋朝

  三国时,静海一带属魏国冀州刺史章武郡东平舒县。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郡改国,属章武国东平舒县。

  北魏登国二年(387年),东西舒去“东”字,称平舒县,属瀛州章武郡。

  隋朝时,属瀛州河间郡鲁城县(县治在今沧州一带)。

  唐朝,先属河北道沧州鲁城县;嗣后,属瀛州鲁城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高祖皇帝石敬塘割燕、瀛、鄚、云等16州与契丹,现静海一带便随瀛州沦入契丹,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治所在今青县)。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柴世宗亲征契丹,命大将军韩通军营扎于宁州南,宁州刺史投降。嗣后,改宁州为永安县(治所在今青县),并在这里建立军事机构乾宁军。

  宋朝初期,曾一度废乾宁军。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又复置乾宁军,并改永安县为乾宁县(治所在今青县)。乾宁县先隶属河北路沧州;庆历八年(1048年),又隶属高阳关路沧州。

  北宋时期,宋、辽两国以界河(今拒马河、大清河、海河的总称)为界,因此,静海一带便成为北宋的前沿阵地。为了防御辽国的 入侵,宋朝在这一带曾有重兵驻 守,并在乾宁军辖区内建有巷姑(在今青县),钓台、独流东、独流北(以上在今静海),当城,沙窝、百万(以上在今西青区)等7个军寨。

  自西汉初年在今静海县内置县后,静海一带一直隶属它县。事过一千多年后,也就是在北宋时,在静海境内又第二次置县。

  置县的原因是: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八月,流经乾宁县一带的黄河水清多日。宋徽宗听到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下诏 说:“国家乘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 应,面乾宁军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佑,敢不钦承,其以乾宁为清州。”就这样,皇帝一句话,便将原来的乾宁县提升为清州(治所在今青县)。

  乾宁县升为清州后,所辖领地便也跟着升了格。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将原来的乾宁县分为三县,即靖海县、兴济县、乾 宁县,统由清州管辖。当时,靖海 县的治所设在窝口寨(今静海县城)。它的面积比第一次置东平舒县时要小许多,仅包括现在的南运河流域上自唐官屯,下至西青区的狭长地带。靖海县在历史上仅 存在了五个年头,便于政和三年(1113年)又并入了乾宁县。



金至元朝

  北宋后期,金国逐渐强盛,并不断向北扩张。宣和七年(1125年),静海一带被金兵占领。靖康元年(1127年)正月,静海一带被宋朝割让给金国。金朝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于金朝明昌四年(1193年),又重置靖海县,治所仍在窝子口。

  金朝时,靖海县的境域比宋朝时要大些,它东南抵滹池故渎(今子牙新河一带),北至界河(今大清河一带),东至西泥沽,西南隔盐河与大城县相望,西北傍淀池与霸州相邻。当时,靖海县隶属河北东路清州。元光二年(1223年),靖海县有11969户。

  金朝后期,蒙古军不断对金军发动战争。大安二年(1210年),今静海一带被蒙古军占领。

  元朝建立后,静海一带于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会川县(治所在今青县)。没过多久,又复置靖海县,治所仍在窝子口(今 静海县城),隶属中书省河间路清 州。当时,静海一带大部分土地荒芜。至元二十年(1285年)和至元二十四年,元朝曾发4000多“蒙古军”在静海一带屯田。随着荒地的开垦,靖海县的人 口有所增加,到至元七年(1270年),全县有3446户,7343口人。

  元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度激化,各地不断发动武装起义。至正十七年(1357年)正月,红巾将领毛贵率军北伐,三月兵趋静海一带。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大军20万北伐,两路大军沿运河前进,于是年7月抵达静海,驻守静海的元军弃城而逃。

  元朝时,静海县的疆域和金朝时基本相同。



明 朝

  明朝初年,靖海县改称静海县。洪武初年,隶属京师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年),属北平府;十年(1377年),又属河间府。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静海县进行过两次区划调整。第一次在明朝初期,全县划分19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新兴里、归德里、政化里、永丰里、独流 里、广富 里、保和里、常乐里、呼家庄里、曹家庄里、贾家口里、羊粪沟(今杨芬港)里、德化里、新口里、稍直口里、大直沽里、秀麦里。

  第二次区划调整在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是时,因灾荒人民逃散,全县19个里归并为10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曹家庄里、独流里、稍直口里、新兴里、归德里、保和里、德化里。

  明朝时,静海的境域东西长220华里,南北宽120华里。其四至是:东至渤海170里,西至顺天府文安县50华里,西南至青县60华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60华里。现天津市区的大小直沽及津南区的咸水沽,西青区的绝大部分属静海县。

  明朝时,静海县的人口也有很大变化。元末明初,由于天灾兵祸,人民逃散,静海的大片土地荒芜。明永乐二年(1406年)前后,福建、广东、江 苏、山东、河 南、湖北等省的许多农民来静海定居,人口数量大增。据有关资料记载,弘治四年(1491年),静海县有21038口人;到万历六年(1579年),增长到 23387口人。

  静海县城的修建始于明朝,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静海知县崔衍创建了静海土城。宣德九年(1434年),知县刘弁重修。土城周长6华里,高2.5丈。城周有池,阔三丈,深一丈。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静海县城,静海知县武雷弃城逃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静海一带,居民都在大门上贴出“顺民”二字,欢迎闯王军队的到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军将领大寿率兵占领静海县城,结束了明王朝在静海的统治。


清 朝

  清朝时,继续沿用静海县名。清初,隶属河间府;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改属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改属天津府;同治九年(1870年),改属津海关道。嗣后,仍隶属天津府。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静海县最少调整过三次区划。

  第一次是在清朝顺治初年,全县划分为9个里:阜民里、子牙里、曹家庄里、独流里、辛口里、稍直口里、新兴里、归德里、保德里。

  第二次是在雍正年间。据乾隆四年(1739年)《天津府志》载:静海县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和奉新驿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巡检,共69村。

  第三四调整区划是在清同治年间。是时,全县分为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其中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 庄、中旺、和 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庄、杨 官店、归张屯等12个地练;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北路辖县北街、白杨 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

  清朝时,静海县的境域比现在要大得多。据清康熙《静海县志》载,清初,静海县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40里。其四至是: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100里。

  雍正八年(1730年),从县内划出15个村归天津州。翌年,又划出部分村归天津县。此后,全县面积缩小:东西广200里,南北袤100里。其 六至是,东 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60里,东南至沧州界75里,东北至武清县界75里。

  清朝时期,静海县人口增长较快。清朝同治年间,全县有90925户,240795人;光绪年间,有91051户,261565人。后来,天灾人祸频仍,人口大幅减少,到清朝末期,全县仅有46073户,179600人。

  清朝时,静海县发生了几件军事大事。

  其一,清顺治三年(1646年),莽塞在唐官屯、薛承所在的湾头揭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杀死清军游击周天命。后攻陷庆云县城,杀知县、除恶霸,震动了清廷。

  其二,清咸丰年间,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入静海,扎下老营,百日内,和僧格林沁、胜保所部清军展开多次激战。其间,北伐军以静海、独流二镇为依托,还向天津发动了进攻。同治年间,捻军攻入境内,在县城东和清军摆过战场。

  其二,光绪庚子年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河北、山东等省的众多民族精英汇聚在静海,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帝激流。境内遍设“拳坛”,义和团民达3.7万人。以曹福田、张德成为首的静海义和团在攻打天津租界地紫竹林,争夺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天津城保卫战中,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民 国

民国二年(1913年),静海县隶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三年(1914年),隶属津海道;十七年(1928年),直属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二十六年(1937年)3月,隶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期,静海县的区划至少调整过三次。第一次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10月1日,全县划分为六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 侯庄,辖 50个村庄;二区,驻中旺,辖86个村镇;三区,驻唐官屯,辖83个村镇;四区,驻瓦子头,辖52个村镇;五区,驻独流,辖51个村镇;六区,驻静海镇, 辖34个村镇。

  第二次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全县划分六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一区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二区驻惠丰 桥,辖78 个编乡;三区驻唐官屯,辖47个编乡;四区驻子牙,辖35个编乡;五区驻独流,辖34个编乡;六区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第三次是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划分为六个区,共辖36个乡镇,482个堡,4899个甲。一区驻静海镇,辖县城、八里庄、大丰 堆、车店、砖 垛、谷家庄6个乡镇;二区驻惠丰桥,辖土河、中旺、和顺、大庄子、沈青庄、王稳庄、尚码头、大泊、马圈9个乡;三区驻唐官屯,辖唐官屯、靳官屯、旧张屯、 杨官店、大郝庄、吕官屯、陈官屯、东长屯8个乡镇;四区驻瓦子头,辖瓦子头、王家庄、子牙、禅房4个乡镇;五区驻独流,辖独流、萧家楼、李家湾子、第六 埠、当城、杨芬港6个乡镇;六区驻良王庄,辖良王庄、大沙窝、老君堂3个乡。

  民国时期,静海县的面积比现在大许多。民国初期,静海全县南北极长相距120华里,东西极宽处100华里,截长补短约为80余华里,计7000余平方华里。其四至是:四至大城县界25里,东至天津县界3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面积为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今属西青区),西至大瓦头,南至戴官屯(今属青县),北至谢家堡(今属霸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和民国十三年(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投兵数万,两次在战略要冲九宣闸一带展开激战。“七七事变”后,国民第二十九路军和日军为争夺九宣闸曾展开白刃战,得而复失数次。

  民国中后期,人民武装在静海县逐渐发展壮大。1944年,在静海西部和东部分别建立静大县和津南工作委员会两个民主政权,均隶属冀中行署九专 属。1945 年10月,西部的发主政权改称静海县;东部的民主政权改称津南县,隶属山东省渤海行署一专署,1948年改属冀中行署八专属。


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在静海制造了五美城、花园村等惨案。静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运动相继迭起,“密抗团”、“堡垒户”遍及境内。三 年解放战争 时期,静海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为推翻反动统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静海人民终于在1948年12月20日赢得解放。

  1949年时,全县有55295户,250059人,其中男性131247人,女性11881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静海县于1949年10月,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12月,改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天津市和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1973年3月,属天津市。

  新中国成立前后,杨芬港、扬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头等地并入,面积为1894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青县和大城县子牙河以东村庄并入县 内,境域扩 大,幅员3534平方公里。

1960年至1963年间,县境多次变易,面积逐渐缩小。1964年后至今,全县面积为1414.9平方公里。

  1949年12月,全县曾划分12个区,即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

  2001年8月,在原有乡镇基础上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大庄子乡,并入中旺镇;撤销大张屯乡、大郝庄乡,并入唐官屯镇;撤销东滩头乡,并入沿庄镇;撤销二堡乡,并入台头镇;撤销北肖楼乡,并入独流镇;撤销府君庙乡,将原府君庙乡所辖王家院、李家院、府君庙、十里堡、普提洼、白杨树6个村并入良王庄乡;将西五里、北五里、魏家庄、付家村4个村并入静海镇;将王家营、苟家营、刘家营、冯家村4个村并入独流镇;撤销胡连庄,并入团泊镇;撤销城关乡、徐庄子乡,并入静海镇。

  2003年9月25日,将原蔡公庄镇的大屯、满井子、王虎庄3村划归大邱庄镇。

  2006年1月1日,将原西翟庄镇庞庄子村划归大邱庄镇。

  2010年3月3日,将大丰堆镇的岳庄子村、白公坨村、崔庄子村、李八庄村,西翟庄镇的巨庄子村、东尚码头村、西尚码头村、前尚码头村、北尚码头村,蔡公庄镇的官坑村、太平村,团泊镇的胡连庄、五美城、三间房、刘房子、丁房子、东房子、刑家桓共18个村划归大邱庄镇。

  至今,全县共有18个乡镇,其中2个乡:良王庄、杨城庄;16个镇: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口、中旺、陈关屯、台头、子牙、大邱庄、蔡公庄、梁头、团泊、双塘、大丰堆、沿庄、西翟庄。全县下属384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