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司马迁遭受腐刑一点都不冤,因为诬告皇帝的小舅子

时间:2023-08-05 16:00:56

汉景帝时刑法规定,:“死罪欲腐者许之”,即允许以宫刑代替死刑,由此,宫刑逐渐演变为减死之刑与免死之刑。

司马迁、张贺、李延年、许广汉都是以宫刑代替死刑。

司马迁的形象一直很高大,他写的《史记》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自己的身体也受腐刑之摧残,

司马迁受刑,传统观点认为,他是“因言获罪”,为李陵辩护而得罪汉武帝受刑,他很冤。

但是,当时没有人觉得他冤枉了,司马迁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冤,这点从他写的《报任安书》可以看出来。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他受刑大约有两个原因,一,为李陵辩护,二,诬告贰师将军李广利。


其实,如果看过《史记》的都知道,司马迁有强烈的个人喜好,非常的双标,他跟当时的士大夫一样,非常鄙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出身的人,或者说,这是儒臣和外戚的矛盾。

而他跟李广一家的交情很好,他和李陵还是莫逆之交。

所以,在对待李陵和李广利的问题是,他也双标了,还暗讽汉武帝任人唯亲,这才是他受刑的真正原因。


李陵投降匈奴,真的是走投无路吗?

其实并没有,李陵率兵投降匈奴后,还有四百多人回来了。

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汉书》中记载的则更加的不堪了,大军虽败,但是还远没全军覆没,李陵就高呼“吾不死,非壮士也”,然后呆着亲信部队突围,把大部队丢下不管,后来突围失败,就立即投降了。

这个说的难听点,就是临阵脱逃了吧?

其次,李陵投降匈奴,这是标准的死罪,足以灭族了,


但是,导致司马迁受刑的,不是因为为李陵辩护,而是诬告贰师将军李广利。

因为当时汉朝不确定李陵是否投降了,汉武帝以为李陵战死沙场,还召见李陵的家人,也就更不可能杀司马迁了。

汉武帝杀李陵家人,是因为李陵投降匈奴,在匈奴当了大官,娶了单于的女儿,汉武帝接他回来,他不愿意,一怒之下,杀了他家人。

这次打匈奴,很多人吹嘘李陵多么多么厉害,让李广利背锅,但是,李广利是5月入的,而李陵是9月去的,再者,李广利也只有3万人,还与右贤王打了一仗后,被匈奴围困,才死伤惨重,但是也没有全军覆没,还带了一万首级回来。。


《汉书》: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什六七。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一万首级说明杀的人远多余五万了,这算军功了吧?

李广利不但没有过错,还有功劳,李陵全军覆没,还投降了,大家都说他是英雄,这双标玩得、

但是,司马迁说李广利出兵不利,这个就严重了,在汉朝,“谎报军情”是死罪,

李陵投降前,汉武帝问李陵手下的骑兵陈布乐前方情况,陈布乐说前方在奋死杀敌,汉武帝很高兴,给他升官,后来李陵失败了,陈布乐因“谎报军情”,被逼自杀。


还有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云中太守魏尚,就是因为上报朝廷的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只差六颗头颅,被削职查办,冯唐认为不公平,就为他辩护,汉文帝就让冯唐持节赦免了魏尚。

所以,如果李广利的“虚报军情”坐实了,那他就是死罪了,不仅是他,记录、核实的官员也都要被处理,

如果是败了,而说是胜利了,怕是不仅仅是自己被杀头了,那是灭族的死罪。

古代对诬告的刑法处罚很重,“诬告者反坐其罪”,诬告者要按其所诬告他人的罪受到惩罚,因为诬告者等同杀人。

而司马迁所犯的罪名是什么呢?就是诬告。

“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司马迁就是反坐了诬告李广利谎报军情的罪,这个肯定就是死罪了,一点也不冤。

之所以觉得冤,是因为有一种代入感,认为司马迁写《史记》,他肯定就是好人了,李陵也是正面人物,而李广利却是反面人物,李广利最后也投降匈奴了,

但是,如果看《史记》的李广传和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很明显双标,跟古代的士大夫一样的特点,鄙视外戚出身的将领,而喜欢贵族出身的将领。

但是,古代外戚出身的优秀将领也很多啊,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和勒石燕然的窦宪,都是外戚出身,窦宪名声就更不好了,看下《后汉书》就很明显了,被黑的很惨,也是因为出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