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黔是哪个省的简称和读音(贵州简称“黔”与侗水语支民族的自称)

时间:2024-08-06 10:04:03

摘要:“黔”作为贵州简称的来源,确实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区。贵州简称“黔”源于“当地百姓脸色黑”或“当地百姓戴黑色头巾”的说法缺乏依据。“黔”字的古音:。“黔中”这一地名的命名与侗水语支的先民有关,其中的“黔”字很可能是其自称的音译。

关键词:贵州;黔;百越;侗族;侗水语支;自称


一、贵州简称“黔”的由


“黔”之成为现今贵州省的简称,有其长时间的地域名称历史沿革。

战国时,楚国西部地区的一部分(有学者考证认为大约在现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南部的部分地区),被称为黔中地,楚国在此设立了黔中郡。黔中郡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于楚威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29年),并且战国时期的黔中郡在史籍中多次被提及:

《史记·苏秦列传》:“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径塞。”

《史记·楚世家》:“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晋司马彪在《续后汉书·郡国志》秦黔中郡注里也认为“秦昭王置,名黔中郡”。

战国时期,黔中是秦、楚的门户要地,秦国与楚国曾对此地展开反复争夺,数年间数次易手。秦军曾与前280年、前277年两次攻占黔中,但均被楚军短时间内夺回。直到公元前222年秦灭楚,黔中地区才由秦国完全控制。

秦统一中国后,将原楚国的黔中郡、巫郡合并,设立了新的黔中郡。但世纪初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并没有黔中郡,而多了一个洞庭郡,学者推测洞庭郡是由黔中郡改名而成。

自西汉将原秦朝黔中郡改为武陵郡之后,七百余年间“黔”字没有出现在行政区划命名之中。直到南北朝时期,北周建德三年(公园574年)改奉周为黔州,“黔”字才作为正式地名重新出现。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即今贵州大部、重庆湖北湖南小部。黔中道管辖了大部分今贵州省的主体,由此开始,“黔”成为后世对贵州的别称。

由上文可以看出,虽然历史上各个时期以“黔中”命名的行政区划,其管辖范围处在变化之中,最早的战国楚黔中郡主体也不全在今贵州省,但从命名层面而言,“黔”作为贵州简称的来源,确实可以一步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区。


二、“黔”的音与义


许慎《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謂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黔,黎也:黎,履黏也。與骊字同音。故借为黑义。耇下曰。老人面冻黎若垢。谓冻黑也。俗作黧。小徐本作黧。乃用俗字改許也。

从黑,今聲:巨淹切。七部。

秦谓民爲黔首,谓黑色: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应劭曰。黔亦黎黑也。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正义云。此孔子言。非當秦世。录记之人在后变改之耳。按本纪泰山刻石。亲巡远黎。刻碣石门。黎庶无繇。尙沿周语也。琅邪台刻石三言黔首。之罘刻石,会稽刻石各言黔首者一。皆用秦制也。

周谓之黎民:大雅云汉,礼记大学黎民皆训众民。释诂曰。黎,众也。诗桑柔传曰。黎,齐也。宋人或以黑色训黎民。殊误。许言此者,证秦以前無黔首之偁耳。非谓黎黔同义。易曰。为黔喙。说卦傳文。谓艮也。按黔郑作黚。喙晁以道,吕东莱所据释文作。盖喙之转写异体。或古叚汇为喙之故與。”

《广韵》:“黔,巨金切,琴小韵,群母,侵韵,三等,开口。黑而黄,亦姓。齐有黔熬。又巨炎切,巨淹切,箝小韵群母,盐韵,三等,开口。黑黃色。说文曰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又音琴。”

《汉字古音手册》黔:

(古)群侵

(广)巨淹切群盐开三平咸

主要工具书对“黔”的解释都本自《说文解字》:“黔黎也。从黑,今聲。”

另外,“黔”字普通话读qian2,现今部分汉语方言发音:粤语:kim4。

客家话:[海陆丰腔]kiam2kim2[梅州腔]kiam2[客英字典]kiam2[台湾四县腔]kiam2kim2[宝安腔]kiam2。

当然,由于对“黔”字最早的语音描写资料《说文解字》的描述是“从黑,今声”,我们也要考虑“今”的发音:

《汉字古音手册》今:

(古)见侵

(广)居吟切见侵开三平深

综上所述:

(一)“黔”的意义:

在上古、中古汉语时期,“黔”通常指代黑色。单一个“黔”字,只有“黑色”含义,只有在和“首”等名词组成定中词组时,才有“黎民百姓”的意义。有人把“黔中”这一地名的命名和“黔首”联系起来,认为“黔中”的命名是取决于“当地百姓脸色黑”或“当地百姓戴黑色头巾”,这种猜测缺乏依据,因为“黔中”一词中没有“面”、“首”一类名词,也就无法说明这个地名和“黎民百姓”的含义相关。

(二)“黔”字的发音:

根据汉字读音的历史演变规律进行古音构拟,可以推测出:“黔”字的古音具有一个软腭塞音声母(ɡ、k等)、一个居中或偏低的展唇元音韵腹(等)和一个双唇鼻音韵尾(m)。《汉字古音手册》拟音:


三、“黔”与侗水语支民族的自称


(一)汉字“黔”古音与侗族自称的发音相近,“黔”可能是侗族自称的音译。

对于侗族的自称,多位学者进行过调查和记录。

梁敏《侗语简志》:侗族自称为kam1,有的地方读作,各地自称是一致的。吴世华《侗族原始支系初探》:“侗族自称(近似金字或黚字或黔字古音),意如‘遮掩’、‘荫蔽’。

吴世华《侗族原始支系初探》中还论述了汉族古人用反切法来记录侗水语支民族自称的可能性:“关于侗族古代自称的通称及各部分的分支称呼,可追溯到中古时期。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辰、沅、靖州蛮有仡伶,有仡僚,有仡榄’。这可能是当时对侗族各个支系自称用汉字反切的记录方法。‘仡’,《广韵》为去逸切,属溪母,近[k]、[ki]音。‘榄’,《广韵》为鲁感切,属咸摄覃韵,韵读作[am]。仡榄切,恰为侗族自称(通称)[kam]的实际读音。‘僚’,《广韵》为落莆切,属效摄豪韵。仡僚切,近似‘皎侗’称呼的‘伶’,《广韵》为真摄文韵,仡伶,正近似北部侗语自称的考宋代以前,峒蛮尚亦未专指侗族,而泛指南中国或西南羁縻州峒的各少数民族。在这时,已从壮侗语族诸僚蛮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或部族。民族学先辈,采用反切方法,记录了他们的自称,这确是一件可喜的功劳和一种可取的方法。看来,侗族及其内部的几个原始支系,在宋代以前就已形成了。

从上我们不难发现,侗族自称的发音(无论今音还是古音)与“黔”字的古音十分相似。我们进一步认为:“黔中”这一地名的命名与侗水语支的先民有关,其中的“黔”字很可能是其自称的音译。

当然,这个认识成立的先决条件是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存在可能。

(二)时间和空间(地域)的可能性。

对于侗水语支民族祖先的发源,学界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侗族、水族各家族的家谱记载中,祖先的来历也各有说法,有的记载是从南方沿海逆西江而上,有的记载是从华东迁来西南。但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侗、水民族的祖先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古代百越各族系。而百越在先秦时期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因此,楚国黔中郡所在的地点(今湖南、贵州交界一带),也位于当时的百越民族生活区域。所以楚人以当地土著民族自称的发音为基础,依“名从主人”习惯,将其音译为“黔”,并设立黔中郡,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完全可能的。


四、结语


“黔”作为贵州简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区。从“黔”字的本义“黑色”来解释贵州简称“黔”是因为“当地百姓脸色黑”或“当地百姓戴黑色头巾”是牵强附会的(实际上黑色并不是贵州地区人民的肤色和服饰的特点)。我们没有发现别的重要地名源于当地人的肤色或服饰,而源于当地语言的地名却很常见。我们认为,作为原住民的“百越”支系侗水民族的自称()与“黔”字的上古音()是有内在联系的:贵州简称“黔”即是侗水民族自称()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