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风驰电掣的意思是什么?

时间:2023-07-13 13:19:16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是唐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四句诗,其中“奔如电”意思是像闪电一样奔驰,用来形容飞快。在汉语的语境里,“电”始终与“快”结下不解之缘。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闪电和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以及电闪与雷鸣的关联性。《礼记-月令》上记载: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后人注疏曰:“霆者,霹雳之别名。有霆必有电。其声曰霆,其光曰电。”



古人还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闪电这种现象。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五事》中说:“秋多电。电者,火气也。”而许慎《说文解字》中则明确指出:“電,阴阳激燿也。从雨,从申。”许慎认为闪电就是阴阳电相合而击发出强烈的亮光。


“電”字从雨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还要从“申”呢?“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申”其实才是“电”的本字!“申”在甲骨文中作,金文作 ,正是雷雨天闪电的形状。”清儒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指出:“申是古電字,電则后起之分别文。”田倩君《中国文字丛释-释電雷神》中说:“古電字只作申,至周朝始加雨旁。


《说文解字》里又说:“申,神也。”闪电怎么又变成神了呢?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言:“初民睹此(电光),不解所以,相与惊怪跪祷,此即天神之见所由兴。”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下编也说:“电生于无形,且可杀人,故神字从之。”


电在古人心目中除了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威力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刘熙《释名》:“电,殄也。言乍见即殄灭也。”汉语中“电赴”一词就是指迅速奔走。《晋书》里记载了谯愍王司马承被困长沙,向梁州刺史甘卓发出求救书:“足下若能卷甲电赴,犹或有济。若其狐疑,求我枯鱼之肆矣。”《晋书孙绰传》:“南北诸军,风驰电赴。”也是指军队迅速赶赴。后来又有“风驰电掣”的成语来形容动作迅速。



闪电在古代还有许多别称,如: 飞火、霍闪、银线、列缺、天闪、银索、千里镜、紫金蛇等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此处“列缺”就是指闪电。而吴方言至今还称闪电为“霍闪”。


支顺福先生在《释名析义》里曾分析过多种语言里“闪电”的不同表述方法。如泰语中的“电”是faifa,意为“天火”,而“闪电”称为falep,字面意义是“天吐舌”,这与汉语客家话称闪电为“火舌”(fosa)不谋而合。德语中“闪电”是Blitz。二战中德国使用了一种名为“闪电战”的战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由于“闪电战”影响巨大,Blitz也进入了英语词典并被广泛应用。英语Zigzag表示之字形、锯齿形线条。这个词经由法语的中介借自德语zickzack,这一由两个以z开头的重叠音节构成的词,一般表示多个Z形连续而成的曲折。德法英三种语言里该词都可指“闪电”,因为字母Z的形状与最常见的闪电形状及其象征符号十分相似。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又有雷公电母的传说。雷公是司掌鸣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最初的传说里只有雷公,打雷闪电都由他管。直至汉代才有电父之说。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变成电母。宋元以后,电母更有名姓,明代小说《西游记》《北游记》《封神演义》里都写到电母,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传说朱佩娘家住石雷山下,父亲名叫实元,妹妹叫朱孛娘。因为吃饭时丢了冬瓜籽在沟里,被雷使误认为是丢的饭,令雷公击杀,年仅十六。后被查明冤枉,同妹妹一起被雷使度化,被玉帝封为雷部电母。


水陆画中的电母形象(左二)


人们除了认识电以外,还一直想着如何利用电。这方面真正有贡献的是18世纪美国实业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在1752年进行了一场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他想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他用金属丝把一个很大的风筝放到云层里去。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轻轻触及风筝上的铁丝,于是他立即感到一阵猛烈的冲击,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天上的雷电!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


富兰克林“捕捉天电”


因为当时社会上对于雷电有一种恐惧心理,大多数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是天神发怒的表现。富兰克林的实验惊动了教会,他们斥责他冒犯天威,是对上帝和雷公的大逆不道。然而,他仍然坚持不懈,而且在一年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终于制服了天电。由于教堂高高耸立的塔尖常被雷电所击,教会为了保护教堂,最终也不得不采用了这个冒犯天威的装置。电从此找到了实际的应用价值。